含的总使用价值量增大了,因此,科技能够创造更大(“效用”意义的)价值就非常明显,不容否定。可见,这两种经常显得对立的价值论,实际上各有自己的道理与合理性,也各有自己的存在地位,自己的局限性,不可越位与错位。不过,它们之间的一个交叉点则构成了两者矛盾之处,因为:更高的产量是否一定意味着更大的市场价值与利润总量呢?要素价值论希望看到更大的产量具有更大的市场价值与利润总量,但劳动价值论却证实,无论产量大小,其市场价值都是不变的,因为它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包括物化的人类劳动形态)不变。这一点也是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比如他上述的“反比论”就包含着这个意义。
三
尽管经过近60年非凡是近30年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但是,当今中国经济的现状,仍然是粗放性发展模式,这一点几乎是今天所有人的共识。如有资料说,按现行汇率计,中国在2000年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我国为12.47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0.43倍。2002年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为11.8吨标准煤,高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2003年,中国消耗了占全世界总消费量30的煤,却只创造了全球4的g
dp。(资料来源:《社会科学报》2005/11/17)近年来,主要是由于中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的强大拉动力量,经济增长模式从向集约型模式的良好发展,突变为重新回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自改革以来,逐步摆脱了苏联式增长模式,尤其在“九五”期间通过大规模结构调整有了明显改观,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能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下降的趋势。但是进入“十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却在发生逆转,重新转向低质量、低效益、低就业、高能耗和污染高排放的增长模式。1985-1998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曾大幅度下降,从近20降至4.5;但后来却出现回升趋势,2001年,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上升为6.5,估计2003年再上升为7.5。这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又重新进入更多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黑色”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伴随着资本深化和排斥劳动就业,使广大民众难以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资料来源:胡鞍钢等撰《“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有鉴于此,中国领导人非凡强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进先进工艺,大力节约挖潜,优化与改善经济结构。而将这种现实的需要反映到最基础的价值论上面,就是前面所说的“科学发展观价值论”,就是孙冶方的“红线”论。强调价值是“最小耗费获得最大效果”的统一体。按这种价值论,gdp增长率再高,假如它耗费去太多的代价,那么这种增长也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相反,尽管gdp增长率较低,但它能够以更小的代价而获得,权衡得失,这种增长也是有价值的。从哲学上论,价值是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个理念;价值大,表明人类生存发展的状况好,一个物品有价值,表明它对增进人类生存发展具有意义。而要增进人类生存发展,必然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具有维持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比如供人生活的各种物质财富;另外一个是能够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获取这些物质条件,否则,物质条件就算存在着,我们也无法获取它们,或者获取它们所需耗费的代价太大,从而失去维持与增进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所以,“价值”这个观念由“人类生存发展”的本义,自然延伸到“最小耗费获得最大效果”的“红线”上。这个“红线”,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我们恰当地称之为“科学发展观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