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
增强忧患意识是针对新时期国内外形势所作的战略思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骄人成就,但是,胡锦涛同志仍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反复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2002年末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他就发出号召,要求全党同志非凡是各级领导干部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重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2005年初,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他又强调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
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阅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同年召开的中心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他再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他再次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胡锦涛同志身处“盛世”而发出的上述“警言”,不仅源于对我国历史上爱国志士忧患传统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忧患意识的继续发展,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科学运用,更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冷静分析,基于对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正确把握。
从世情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情看: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就,但是,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从党情看: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使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所处的地位、环境以及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目前主要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两大考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用了两个“前所未有”来概括,即“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无论是抓机遇还是迎挑战,都需要一种包含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忧患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期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种价值理念,忧患意识主要包含三重含义:其一,它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精神,要求执政者居于安全、成功之时,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正如古人所语:“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其二,它以人民利益、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从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升华为党员、干部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它是一种科学的预见意识和积极的防范意识,要求自觉正视问题,在忧患中发现差距、唤起警觉,在忧患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要把忧患意识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上。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