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干部非凡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胡锦涛总书记把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摆在“三种意识”的首位,这充分表明在当今时代,忧患意识对于中华民族之富强、对于中国共产党之壮大、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发展,具有极其紧迫和重要的意义。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忧患意识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便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之说;孔子也提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则提醒人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哲的这些警世名言,是从当时社会政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包含着社会政治中“安危”、“存亡”、“治乱”、“生死”等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由于统治者常怀忧患之思和自警之心而造就“太平盛世”的现象不胜枚举,如唐太宗接纳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当然,因为统治者不思进取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譬如清朝晚期,统治者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及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又以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促使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赶走了帝国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反复证实,增强忧患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达到政治清明、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历史经验
承载着救国救民的庄重历史使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依靠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自律机制,凭借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逐步从一个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且处于秘密状态的党,发展成为目前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并不断壮大的政党。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86年的历史,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始终。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非凡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明确指出,凡事要设想一切可能的困难,然后才能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走向光明的前途。在党中心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他又提醒全党同志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也再三要求全党同志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认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繁重的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要向全党同志十分鲜明地强调,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实践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与长期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