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影响变性淀粉软糖生产工艺研讨论文2

13

42

43

0.6

76.5

5

13

43

44

0.4

75.6

6

13

44

42

0.5

75.7

7

14

42

44

0.5

74.9

8

14

43

42

0.6

73.2

9

14

44

43

0.4

72.1

k1

73.567

75.133

74.3

73.9

k2

75.933

74.333

74.267

74.933

k3

73.4

73.433

74.333

74.067

r

2.533

1.7

0.066

1.033

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可以得到软糖最佳配方为变性淀粉nf13%;白砂糖42%;淀粉糖浆44%;柠檬酸0.5%。

3.4干燥对变性淀粉软糖质量的影响

本实验以13

%变性淀粉比例的淀粉软糖为例,干燥温度45℃。干燥开始时模粉水分含量6.4%,得到如下实验数据,见图3、图4。

图3干燥过程模粉水分变化

由图3看出,在干燥初期,由于模粉水分很低,软糖水分迅速被模粉吸收,模粉水分含量大幅度升高。随着模粉水分含量地升高,软糖向外扩散的水分减少,模粉水分吸收速率渐渐下降。可以看出淀粉模粉不仅有成型的作用,也有干燥作用。此时,水分转移的特点是:(1)水分首先从软糖表面转移给模粉;(2)模粉的水分不断蒸发;(3)热空气不断同模粉和软糖进行热能交换。

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软糖的水分含量变化趋势不断下降。0~2h时,变化比较明显,进入升速干燥阶段。2h后,到干燥结束,干燥速率稳定,变化基本相同,说明软糖未出现降速干燥阶段。这是因为干燥初期水分含量高,水分迅速扩散(此时模粉水分含量升高),当软糖水分含量到21%左右是进入恒速干燥,干燥水分内外扩散速率相适应。实验证实保持烘箱的温度在40~50℃。当干燥至软糖水分不超过15%时,结束干燥,有利于得到质量更高的淀粉软糖。因为软糖内部水分转移是水分的内扩散,水分从糖的表面和淀粉的表层蒸发是外扩散。水分内外扩散必须相互适应,假如表面水分蒸发太快,内部水分来不及向外移送,造成表面过度干燥,形成皮壳,既软糖的结皮。结皮后,阻碍水分继续蒸发,使得水分分布不均,引起软糖粘牙。控制水分蒸发和干燥速度是干燥时影响变性淀粉软糖质量的要害。

3.5小结

通过实验得到软糖最佳配方为变性淀粉nf13%;白砂糖42%;淀粉糖浆44%;柠檬酸0.5%。干燥温度40~50℃。

4产品质量指标

4.1感官指标

外观与色泽:糖体表面均匀,快形完整,体态饱满,呈色清亮;

组织与形态:组织细腻无杂种,凝胶强度适中,具有弹性;

滋味与气味:有各种所加香精的香味,香气宜人,酸甜适口,不糊口粘牙。

4.2理化指标

固形物含量:75~90%;铅(pb)≤0.5mg/kg;砷(as)≤0.5mg/kg。

4.3理化指标

菌落总数:≤750个/g;大肠菌群:≤30个/100g;致病菌:不得检出。


《影响变性淀粉软糖生产工艺的研讨论文(2)》,欢迎阅读影响变性淀粉软糖生产工艺的研讨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影响变性淀粉软糖生产工艺研讨论…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讨论文
       环保型低辐射自清洁玻璃研讨论文
       氮氯膦i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环境中镁…
       fgz0型灌装机设计研讨论文
       论我国食品安全思考论文
       木聚糖酶产生菌选育研究论文
       山药罐头加工工艺研讨论文
       微生物絮凝剂废水处理中研讨论文
       山梨醇中糖类物质对span60产品研…
     
    市农户固定投资情况分析
    女工交流材料
    与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见面时的…
    十一五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机制
    供电局贯彻两会情况汇报
    学校党支部党群联系制度
    信息产业投资公司宣传方案
    创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
    中学迎上海世博会活动方案
    市学习八荣八耻培养社会主义荣辱…
    影响派出所发展几个因素
    影响党内和谐的主要因素
    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探究
    对战略性定价影响四大主要因
    欧盟反倾销影响我自行车出口
    影响变性淀粉软糖生产工艺研
    预防大雾影响交通安全工作小
    免收借读费及对义务教育段学
    浅谈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心理
    美元贬值影响中国投资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