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也有一个质量问题。
所谓量上的协调,就是两种文明的建设在数量、规模上也要互相适应对方的发展要求。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以及群众性娱乐活动都有一个数量和规模的问题。数量少了,规模小了,不能满足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数量过多,规模过大,我们现有的物力财力不足以支撑,还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显然不足与过头都不利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考虑文化事业发展的数量和规模时,要有科学的战略眼光,不仅要看到物质文明发展的近期要求,还要看到物质文明发展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要求,思想建设也有一个数量和规模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思想在社会上传播的范围和程度。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共产主义者,但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并且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这里就涉及到了数量问题,首先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本身有个数量问题,他们在社会全体成员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其次群众前面的“广大”二字也具有数量含义。假如我们不是用共产主义思想去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或者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不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范围和程度显然就不能适应发展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甚至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的需要。可见,我们在思想建设的数量、规模上也要同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协调起来。
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机械的平均、对等地发展,也不意味着在两种文明建设上均等地使用力量。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一对矛盾,如同任何其他矛盾一样,双方在两种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不会绝对平衡。当一方发展对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实现起着主要的、决定性影响的时候,把一方的发展作为实现双方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应该是答应的。当然,当另一方成为实现两种文明协调发展主要方面时同样应
该不失时机地转到另一方上去。这样从局部来看,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侧重,从总体和过程上看则形成了协调发展的长链。
▲怎样实现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
两种文明作为人们活动的产物,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之间不能直接地发生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只有以人的活动、劳动、实践为桥梁和中介。物质产品、物质财富对于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只有重新进入人的活动过程才能“活化”,能显示它们对于精神文明创造过程的意义,才能发挥对精神文明创造过程的实际作用。同样,精神产品、精神财富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于指导人们的行动,它们也只有作为人们从事物质活动时的一种因素才能显示和发生对物质文明创造过程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实现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熟悉人们的活动和两种文明的关系,熟悉两种文明通过活动而相互作用的机制。
人们的活动和文明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关系。就文明作为人们活动的产物来说,人们活动的结构制约着文明的结构,制约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构,制约着两者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人类活动可以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类的产品就相应地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类的知识就相应地分为物化形式和精神形式。人们活动的对象有自然、社会两大领域,因此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称为物质文明,改造社会的成果则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则是精神文明,并且可以分为熟悉自然界的精神成果和熟悉社会的精神成果。人们的活动可以分为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