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什么必须协调发展?这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各自的发展,要求两者之间有一个协调的关系。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手段。物质生产越发展,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就越能够得到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制约着精神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精神生产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熟悉反映过程,也是精神产品的物化过程,是精神产品的信息的加工、传输、储存过程。无论熟悉反映过程、物化过程,还是信息的加工、传输、储存过程,都依靠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越发展,就越是能够为精神生产提供各种变革现实对象的物质工具、物化精神产品的物质材料、传输精神产品的物质手段,人们就越是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在深度和广度上熟悉自然、社会和思维,就越是能够开辟和丰富精神生产的形式和门类,越是能够有效地从事各种精神生产,“铸造”出丰富、精美的精神产品。物质条件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当人们没有其他物质手段可以使用,单凭肉体感官的时候,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就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各种观测工具的发展,各种望远镜、显微镜、加速器的发展和应用,才使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得到扩大和发展,人们才能向宇观和微观领域挺进,揭示物质世界的秘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也依靠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构思一部长篇小说,孕育各种艺术形象固然是小说家、艺术家大脑内部的精神活动,但是把长篇小说记录下来,把各种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就不能不凭借各种物质手段和物质材料。至于象电影、电视、电子音乐更同电子器件联系在一起。教育在古代似乎并不需要多少物质条件,但是现代的教育则同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各种电化教育工具急剧地改变着知识传授的方式,迅速地扩大着知识传授的速度和范围,教育真正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事业。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更表现在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物质生产活动不仅改造着自然界,同时也改造着生产者本身,改造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上随着新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社会意识中总要形成新的思想和精神。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往往伴随着先进阶级在思想方面的精神文明战胜、代替衰朽阶级的思想、意识的过程。就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影响和制约来说,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条件和手段,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着人才、理论和社会条件。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而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纪律观念、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科学知识又是人的重要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现实的劳动者。精神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说明世界,更表现在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物质文明的生产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精神文明同自然物的结合过程,是精神文明物化为物质文明的过程。体现精神文明的社会关系也对物质生产发生着重大影响。因此精神文明影响、制约着物质文明生产过程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物质文明生产过程的社会目的和社会性质。
其次,社会系统的控制、治理和发展也要求两者协调发展。社会系统靠什么来进行调节、治理和控制的呢?靠的是物质生产、物质文明,精神生产、精神文明。物质生产实现着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物质生产的成果构成了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又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竖立起全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精神生产实现着熟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作为精神生产成果的精神文明包含着社会和自然之间、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人们相互关系之间的信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