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焕然一新,成绩斐然。80年代初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更是给广播电视增加了无限的活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主持人已作为一种职业开始迅速兴起和发展。
因此在节目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主持人,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以适应和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当代广播电视事业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主持人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节目的质量。闻名主持人和名牌节目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一个名牌节目可以造就一个知名主持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可以使节目骤然增光。当然,不佳的主持人则会使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节目功亏一篑。因此深入探讨主持人素质构成的话题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拟从节目主持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
质和文化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一点思考和阐述。
一节目主持人素质构成的基本问题
(一)概念的界定
既然讨论主持人素质的话题,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确“节目主持人”和“素质”这样两个要害的概念。
1.关于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界定,一直以来就有很多观点和熟悉。笔者引用这样一段话来释义:“节目主持人指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别于新闻通讯和文章的播报者(播音员)。主持人是以他(她)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个性,直接面对观众的人。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他(她)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一次节目的各个部分,也可直接向观众和听众传播信息。”
我想主持人好比是一位家庭聚会的主人,殷勤的操持款待嘉朋贵宾的一切事务。只不过,他(她)用来款待嘉宾的不是美味佳肴,而是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他(她)的客人则是电视观众。而实际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英语中统称为host,这个单词的意思与宴会、会议的主持人是同一个。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素质按心理学上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既然已经定义为“先天”,是不是就否定了素质的可变性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不是。每个人自其出生起,都具有一些先天的“素质”,它是我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这些“素质”会随着我们后天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我认为素质是可以在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发展、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的非凡性要求主持人具备较高的素质。作为一个主持人熟悉到了素质的可塑性以后,就应该更加注重平时生活中的学习和积累。优化自身的素质,提高节目的水平。
(二)节目主持人的来源
节目主持人的来源直接影响着节目主持人的整体素质。那么主持人的来源到底都有那些呢。
一般的情况下,大家都认为主持人来自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学府。比如说北京广播学院,二十多年来,她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和闻名的节目主持人。但一支非专业出身的主持人队伍同样使人不可忽视。他们当中不乏电台、报社、电视台的采、编人员(如《实话实说》栏目中的主持人崔永元,原中心广播电台编辑。水均益,原新华社国际部记者),以及社会上知名度高的某一方面的专家,或从事其它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人员(如《今日说法》栏目中的撒贝宁,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当然还有一些演员和歌手也加入了主持人的行列。
我想说,无论这些人来自学校还是来自社会,无论这些人的专业是主持专业或其他专业,既然走到了主持人这个行业中,既然已经面对了广大听众和观众,就要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和资格来衡量自己。那么主持人到底应具备那些素质,才能称其是一位合格和优秀的主持人呢。
二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构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