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犯中,70以上伤害对象为丈夫、子女或其他亲人。这部分女犯入监后,家境大多陷入困难境地,孩子成了失去父母关爱的孤儿,过早地结束了幸福的童年,有的失学流浪街头,成为乞儿,有的甚至被流氓团伙吸纳利诱走上犯罪的道路。这部分女犯失去了婚姻家庭的幸福,多数被亲人抛弃,长年无人接见,加之刑期较长,等刑满释放时,大多韶华已逝,儿女不亲不认,自觉前途灰暗因而失去改造的信心。为让女犯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我狱积极探索社会化教育改造模式,尽力解决她们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使她们轻装改造。对入狱三年以上的这部分服刑女犯的调查显示:她们多数系激情犯罪或偶发性原因犯罪,恶习较少,适应了改造环境后,较能任劳任怨,踏实改造,改造较好的占到70以上。假如能够在服完一定刑期,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女犯中,探索推行行刑社会化的有利政策,将有利于女犯自身改造
、子女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及社会稳定。
三、我狱行刑社会化的实践与探索。
1、实施罪犯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女犯的社会化进程。
我狱在押女犯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51.8,其中文盲就占22,针对女性罪犯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女监在罪犯中深入开展扫盲教育和初等学历教育,1998年以来共有488名罪犯获得扫盲证书,398名罪犯获得小学毕业证书。并与市教委积极联系,设立自学考试狱内考点,三次组织57人(次)参加自学考试,拓宽了文化教育的新渠道。技术教育围绕服务生产和增强再就业能力的原则,开设了服装裁剪中专班,现已有92人通过了结业考试。监狱在认真抓好“入监、矫治、出监”三个阶段,“入监、法制、道德、技能、回归”五项教育的基础上,还结合女犯实际,通过适应性教育、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女犯做好重新生活的思想和物质技术预备,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婚姻、家庭、计划生育、艾滋病的预防等传染病的防治专题讲座,引导和培养女犯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把握基本的生活知识与技能,保证女犯刑满释放后具备必要的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素质,顺利完成社会化转变。
2、积极模拟社会环境,探索狱内治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我狱冲破原来封闭的思维模式,模拟引进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狱内治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一是模拟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劳动治理办法,推行奖金制、定岗定员、竞争上岗等制度,评定技术等级,实行分级处遇以分计奖;开通心理热线,成立刑释人员就业指导中心;将银行结算系统引进监狱,让罪犯真正享有“自我理财”的权利;对大宗药品和粮油蔬菜进行比价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了采购成本,促进了廉政建设,确保了罪犯的物质供给。二是模拟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绿色生态监狱,绿化美化净化罪犯的生活、生产、学习三大改造现场。植树、种草、养鱼、养花,让处处泛着绿意,透着生气的自然景物,缓解女犯紧张压抑的情绪。同时,与省图书馆、新华书店联系为罪犯举行赠书、赠阅活动,与社会文艺团体联系来狱内为女犯演出、联欢、放电影。监狱还成立了由罪犯艺术骨干组成的“育新艺术团”,通过音乐、歌舞、服饰向女犯展示美、传播美,同时引导她们去发掘美、实现美,尽量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来克服监区文化的单一性,为罪犯营造良好的文化改造场。三是改进狱内治理方式,对女犯注重人文关怀。推行狱务公开,坚持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充分保护和尊重罪犯的“知情权”和“发言权”,确保了对罪犯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涉及罪犯人身自由和基本权利的重要执法活动公开、公平、公正。避免了暗箱操作,减少了罪犯、犯属及社会对监狱工作的误解,大大促进了监狱改造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狱引入“尊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