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初步组建了一支心理健康教科研队伍,有45.11%的中小学校参与了科研课题研究,涉及教师6000余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方面,尽管多种模式并存,但总体上看,从最初针对少数问题或高危儿童的筛查干预模式,到目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模式的转变趋势是很明显的,如上海市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趋向,狠抓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课程、讲座、活动、游戏、心理咨询、心理练习等。一些学校经过探索,总结出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如,北京某区小学经过探索总结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项原则(全体性、个体性、主体性)、四项内容(友善乐群、敬业会学、自我修养、学会生活)以及八种主要方法。有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一工程”(一份小报、一个信箱、一个环境、一个电话和一个诊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些学校整体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他们感受到切实的益处。不少地方和学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广东省设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200余万元,对11000多名教师进行了培训,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计划和示范学校评估标准,做到内容、课时、教材、备课、考核统一,且统一颁发证书。2004年,北京市正式启动了通过网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
尽管如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得极不平衡,即使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得较好的中小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5]。一是学科化倾向。目前,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与心理健康课开设的初衷背道而驰。二是形式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三是表面化倾向。一些地方的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初,爱好勃勃,对学生进行各类测验、请各方专家讲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筹建心理咨询室等等,但由于工作缺乏整体思路、专职人员素质较低,这些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和持续的开展。四是孤立化倾向。一些学校封闭、孤立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不论校内还是校外教育活动。有些学校认为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学期搞几个讲座就是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
3.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
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职高学生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会比普高学生多,要承受社会轻视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对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陕西、甘肃、广东等9省市近20个地区的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