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的人生目标。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和社会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我们采用cbcl量表调查了36所城市幼儿园的457名3至6岁幼儿,结果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5.1%,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性、交往不良和攻击性等心理行为问题。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3000名4至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幼儿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主要有:(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幼儿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害怕困难,碰到困难退缩、束手无策和依靠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挫折打击;(7)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重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上述问题,要求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引起高度关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
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国务院国办发[2003]1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这表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政府方面的重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是各级地方幼儿园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较好的幼儿园,他们的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幼儿的身体方面。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她们经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而这样的熟悉往往使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与途径,使各级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普及幼儿心理健康知识,非凡是提高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为我们的研究表明,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共同影响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则呈显著的正相关[4]。这要求父母必须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全方位地发挥教育功能,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地发现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
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约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