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此外,在日本,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政府的整体规划,社会的热情参与,非凡是政府对社会心理研究人员有组织的利用和治理,值得充分肯定。
相对而言,国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差异小,发展较为均衡。美国1992年成立的儿童心理健康中心(childmentalhealthservices,cmhs)是一个非常系统并不断完善,集家庭、社区和社会于一体的为未成年人提供不同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该机构在各个州设立了不同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分支机构,从远离本土的阿拉斯加,到中部的俄
亥俄州,延伸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各地的未成年人和家庭可以就近选择。美国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日程还阐明了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来帮助有心理需求的儿童青少年及家庭[3]。而我国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表现出不平衡现象,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心理辅导机构逐渐在中小学和大学建立起来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均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发展也较迅速。而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偏僻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几近空白。
相对而言,国外对心理辅导老师的资格要求较高。国外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作为学生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支持者,具有严格的资格标准。在美国,担任心理辅导老师是一件很不轻易的事,首先必须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接受非凡练习,还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实习,然后才能获得资格认证。而且,美国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往往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较高的学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心理辅导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观念的适宜性。我国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十年的事情,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中小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目前仍没有规范的资格认定标准,从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素质上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对而言,国外设置心理辅导老师的比率较高。据美国国家学校心理辅导员协会调查,当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000时,往往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违纪问题和学习障碍。资料表明,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老师,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继续加大比例。比尔·希尔博士认为,假如不能迅速增加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让心理学走入校园,“我们将失去推动教育、防止暴力、防止未成年人怀孕的机会。”为此,美国还出台了针对校园心理健康教员不足的政策。有一个补充和保持办法(staffrecruitmentandretentionapproaches),其中提到与大学联合培养,免交个人所得税,大学时学生贷款免息以及返还大学时的学费等。这无疑对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
相对而言,国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化或专业化水平较高,家庭卷入水平也较高。如前所述,美国的cmhs项目在各州设立的服务中心均面向不同的人群,如郁症中心、预防自杀中心、预防暴力以及药物滥用中心等,从而为不同需要的人群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同时,细致的工作计划和有效的操作机制使家庭卷入频率以及积极性较高,从而有效地预防了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有数据表明,参与该计划的未成年人其学业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旷课率极大降低。因此,超过75%的家庭对这些效果表示满足,因而更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由于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成年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