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良
摘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同时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幼儿园、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总结,指出了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推测。
要害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我国13亿人口,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5月10日中共中心召开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因此,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而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
一、国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后来就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通过心理素质练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1]。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态度和认知观念,从而提高心理素质。近年来,学校还设计了心理健康、社会心理问题的一系列活动,诸如:学校适应、学习不良、情绪紊乱、自我困扰、人际关系失调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通过这些活动把学校、社区、家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育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有的学校还设置了社会情绪学习活动,通过提供系统的课堂指导,加强学生熟悉、控制自己情绪、欣赏他人观点、建立亲社会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各种人际交往技能、有效解决与发展相关的任务并通过创设有利环境来支持、强化这些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室中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应用于教室之外的生活中[2]。此外,他们还关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问题,以及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bouncingback),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视正面情绪和健康人格的研究与实践。
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和体验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丹麦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是行动能力培养法(actioncompetence),即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并按照自己的打算采取行动,教育的重点是练习学生的“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强调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和主动参与的能力。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2000年开始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展开,重点是发现问题后的指导与矫正,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判定力,增强心理健康的实践能力,并将学习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定是非能力和行动能力作为重点,为他们日后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奠定基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