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论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社会化

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等错误理论所替代。学校政治课程几乎成为传播毛泽东的左倾思想、培养对毛

泽东个人崇拜的工具。这无疑激活放大了受教育者心中积淀的崇拜心理、使他

们的政治独立意识萎缩,形成了对既有专制政治体系与少数专制者非凡是毛泽

东的愚忠。在学校政治课程内容偏失的同时,它还大量挤占了其它非政治课程

的内容与教学时间,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急剧下降,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政治

觉悟能力与理性政治参与能力。因为,现代政治学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

的人,越具有较高的理性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能力,越可能“理解宽容准则的

必要性,阻止他皈依极端主义学说,……越可能相信民主的价值和支持民主的

实践”。[14]但“文革”时畸形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结果却是:受这种教

育越多的人,其理性政治意识、政治心理等政治文化方面的觉悟能力越低,越
易受极端学说和非理性政治情绪的影响。其次,学校成为当时政治运动与政治

实践──搞阶级斗争进行“文革”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文革”这一非凡时

期中学校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非凡方式。作为“文革”发动标志之一的《关

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提出学生“也要随时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的斗争”。“文革”之初,各地方大、中、小学先后造反,揪斗“走资派”。

当年7月底,公布“停课闹革命”,随后,以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运动迅速兴

起。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学生进行“大串联”,使全国交通和大城市陷入混乱状

态。学校开展的政治实践活动所传递的错误政治信息内化于心,严重毒化了学

生的政治文化的认知、情感、评价等方面。再次,在“文革”中,教师被诬称

为“臭老九”,成为被揪斗、批判的的对象。学校党委领导被踢开,代之以文

化层次与业务水平很低的工宣队、甚至是贫下中农,对学校实行所谓“全面专

政”。学校非凡是高中、大学招生废除入学考试,单纯强调“突出政治,贯彻

阶级路线”,工人、贫下中农子弟仅凭阶级出身就可以优先入学。进入大学的

工农兵还被赋予了“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历史使命。总之,所有这

些都对学校正常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也使作为政治社

会化的重要途径的学校教育仅成为向学生与教师灌输扭曲的上层政治文化观

念,激活他们原有的消极政治文化的工具,并取得了相当的效应。由于这种教

育旨在将政治社会化的对象塑造成一个模样:“这种模样……伴随着这种教育

的有效与成功,便形成了对思想专制禁锢进而形成对人的肉体的专制”。

[15]所以,可以断言,“文革”时期的学校教育对畸形政治文化的形成起了

重要推动作用。


五、家庭

  从对政治文化畸形化所起的作用来说,“文革”时期家庭在政治社会化作

用极具特色。与政治学一般意义上讲的家庭政治社会化作用有很大区别。它主

要不是通过影响儿童的政治潜意识来实现,而是借助现实的内部政治氛围来影

响其所有成员非凡是成年人的政治心理、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态度等个

体政治文化的诸方面,从而在造就“文革”期间的畸形政治文化过程中起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家庭成为当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喧嚣世纪启明星——西方马克思主…
       论文实例神经计算中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实例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分子生…
       论文实例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定位研…
       论文实例低零相关区理论与扩频通…
       论文实例舰载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
       论文实例单体小水线面水翼复合型…
       论文实例中国人群进化与多基因病…
       论文实例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
     
    党委书记镇人代会首次会议讲话
    党组健全预防腐败机制方案
    九一八演讲稿为了不容忘却历史
    县残疾人服务中心落成仪式讲话
    度农业标准化会议讲话
    退休老领导先进事迹材料
    新世纪中国钢琴质量鉴赏音乐会串…
    会计创新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
    全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推进会议讲…
    县直党员干部观看电影郑培民时讲…
    文化与旅游发展工作要点
    古镇文化价值的开发与提升研
    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意见
    党委加快文化建设实施工作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控
    文化旅游宜居区建设计划
    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报告
    地域文化旅游产业工作汇报
    市领导听取文化布展工作报告
    文化中心工程推动会举行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