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江山”、“阶级斗争”、“毛主席语录”等等词汇、观念、概念、理
论,“与我们这些十七八的学生的青春期一起,融进了我们的头脑各血液,迎
着我们一张张洞开的饥渴的精神大门,走进了我们的灵魂。……当毛泽东把他
的思想化入社会的伦理,他的思想不再仅仅是某种理论,而且成了千千万万青
年做人的道德标准”。[12]当然,就“文革”时期来说,也成为中国人的道
德标准。
从政治符号的政治社会化功用来看,“文革”中的政治符号异化现象是很
明显的。具体说来,毛泽东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全面专
政”
等一系列政治符号,总体上是为其主观防止党与国家变色、实现其理想社
会服务的。毛泽东对乌托邦式社会政治目标的执着追求,使他与普通大众一样
成为他自已提出的政治符号的俘虏。在这里,政治符号的提出是以他主观中多
数人的政治价值尺度为标准开始,而以政治符号(其实是所代表的政治文化)
的尺度为标准结束,人成为政治符号的奴隶。即以实现人的某种目的而由主体
创造出来的政治符号却反客为主,其工具性压倒了其目的性。林彪、江青集团
制造政治符号从一开始就是以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索求为标准,以愚弄人民窃
取政权是其最终目的。对他们来说,政治符号的工具性与目的性是统一的。所
以,我们可以说,尽管毛泽东与林彪、江青集团制造政治符号的目的根本不
同,但却殊途同归,都起到了同化扭曲大众政治文化的消极作用。
四、学校教育
“文革”中,在“教育政治挂帅”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各级学校正常教育
受到严重破坏,其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也发生了严重的转向。首先,设置
政治课程是发挥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具体的政治教
育,向学生传授的政治知识、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来培养他们的政治态度和
政治情感,从而强化他们对现存政治体系的认同、信任、忠诚与支持。学校教
育的政治社会化作用的方向则主要取决于政治课程的内容。“文革”中学校的
政治课程内容设置极端不合理。中小学的政治语文课合并,以毛泽东著作为基
本教材;[13]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心批发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
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中提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
红旗,无限忠于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既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设置毛主席著作
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1971年4月到7月,张春桥、迟群等人炮制的《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纪要》提出“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本来,从作为正常政治社会
化环节与政治文化整合途径来说,学习毛泽东著作、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但
以之完全代替政治课程则是极其片面的。更重要的是在“文革”中,毛泽东著
作被寻章摘句地肢解,多数学校政治教材不是毛泽东的原著,而是在很大程度
上渗透着林彪、江青少数人政治阴谋的《毛主席语录》。与之相联系,毛泽东
思想也被教条式地曲解,将其错误的政治思想放大,而阉割了其正确的政治思
想。丰富的毛泽东思想被其“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