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论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社会化

“红色江山”、“阶级斗争”、“毛主席语录”等等词汇、观念、概念、理
论,“与我们这些十七八的学生的青春期一起,融进了我们的头脑各血液,迎

着我们一张张洞开的饥渴的精神大门,走进了我们的灵魂。……当毛泽东把他

的思想化入社会的伦理,他的思想不再仅仅是某种理论,而且成了千千万万青

年做人的道德标准”。[12]当然,就“文革”时期来说,也成为中国人的道

德标准。

  从政治符号的政治社会化功用来看,“文革”中的政治符号异化现象是很

明显的。具体说来,毛泽东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全面专

政”

等一系列政治符号,总体上是为其主观防止党与国家变色、实现其理想社

会服务的。毛泽东对乌托邦式社会政治目标的执着追求,使他与普通大众一样

成为他自已提出的政治符号的俘虏。在这里,政治符号的提出是以他主观中多

数人的政治价值尺度为标准开始,而以政治符号(其实是所代表的政治文化)

的尺度为标准结束,人成为政治符号的奴隶。即以实现人的某种目的而由主体

创造出来的政治符号却反客为主,其工具性压倒了其目的性。林彪、江青集团

制造政治符号从一开始就是以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索求为标准,以愚弄人民窃

取政权是其最终目的。对他们来说,政治符号的工具性与目的性是统一的。所

以,我们可以说,尽管毛泽东与林彪、江青集团制造政治符号的目的根本不

同,但却殊途同归,都起到了同化扭曲大众政治文化的消极作用。


四、学校教育

  “文革”中,在“教育政治挂帅”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各级学校正常教育

受到严重破坏,其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也发生了严重的转向。首先,设置

政治课程是发挥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具体的政治教

育,向学生传授的政治知识、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来培养他们的政治态度和

政治情感,从而强化他们对现存政治体系的认同、信任、忠诚与支持。学校教

育的政治社会化作用的方向则主要取决于政治课程的内容。“文革”中学校的

政治课程内容设置极端不合理。中小学的政治语文课合并,以毛泽东著作为基

本教材;[13]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心批发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

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中提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

红旗,无限忠于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既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设置毛主席著作

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1971年4月到7月,张春桥、迟群等人炮制的《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纪要》提出“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本来,从作为正常政治社会

化环节与政治文化整合途径来说,学习毛泽东著作、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但

以之完全代替政治课程则是极其片面的。更重要的是在“文革”中,毛泽东著

作被寻章摘句地肢解,多数学校政治教材不是毛泽东的原著,而是在很大程度

上渗透着林彪、江青少数人政治阴谋的《毛主席语录》。与之相联系,毛泽东

思想也被教条式地曲解,将其错误的政治思想放大,而阉割了其正确的政治思

想。丰富的毛泽东思想被其“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喧嚣世纪启明星——西方马克思主…
       论文实例神经计算中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实例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分子生…
       论文实例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定位研…
       论文实例低零相关区理论与扩频通…
       论文实例舰载高频地波雷达目标检…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
       论文实例单体小水线面水翼复合型…
       论文实例中国人群进化与多基因病…
       论文实例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
     
    党委书记镇人代会首次会议讲话
    党组健全预防腐败机制方案
    九一八演讲稿为了不容忘却历史
    县残疾人服务中心落成仪式讲话
    度农业标准化会议讲话
    退休老领导先进事迹材料
    新世纪中国钢琴质量鉴赏音乐会串…
    会计创新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
    全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推进会议讲…
    县直党员干部观看电影郑培民时讲…
    文化与旅游发展工作要点
    古镇文化价值的开发与提升研
    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意见
    党委加快文化建设实施工作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控
    文化旅游宜居区建设计划
    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报告
    地域文化旅游产业工作汇报
    市领导听取文化布展工作报告
    文化中心工程推动会举行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