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摘要]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政治权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控制为前提,专制政治
体制、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特定的政治符号、学校教育、家庭等政治社会化
途径充当了放大上层政治文化、扭曲大众政治文化的作用。
要害词:文化大革命 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
既定的政治文化(注1)是“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发生并
持续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为“文革”提供了相应的政治主体、社会政
治氛围等等一系列必要条件。既定政治文化的形成及其对“文革”的支持与推
动作用是以政治社会化为前提的。“文革”前的消极政治文化借助于政治实
践、大众传媒、政治符号、学校等教育机构、家庭等政治社会化(注2)[1]
途径,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迅速地强化、固置于人们的内心和政治意识结构之
中,塑造出了“文化革命”期间的畸形政治文化。
一、专制政治体制及其运行
“文革”把此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弊端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专制政治
体制。这种体制下的政治实践通过其政治社会化功能,对大众政治文化的畸变
起了明显的作用。
第一,政治主体(注3)[2]素质下降,政治社会化功能偏失。
首先,“文革”时期,作为政治主体的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政治素质
整体下降。毛泽东在政治思想、政治思维上的失误乃至错误足以表明,相对于
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来说,他的政治价值指向已经发生严重偏转──尽管
他发动“文革”的某些主观政治意图可能是正确的,甚至是纯洁而美好的。由
于他居于整个金字塔式专制政治体制的顶端,所以,他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偏转
给政治文化的畸形化带来全局性影响。同时,林彪、江青集团等极左分子窃取
了大部分中心与地方领导权,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的权力
被极度削弱。在当时全能专制政治体制下,政治权力非凡是中心政治权力分配
结构对政治社会化的整个过程的方方面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处于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的林彪、江青等人运用所把握的极大政治权力,控制了学校教育、大众
传媒乃至整个政治体制等政治社会化中介,把他们错误的政治言论、政治意识
等政治文化与毛泽东错误的政治思想强制性地向整个社会传播,从而控制了政
治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功能、结果等等各个方面。作为“文革”这场社会政治
运动的“被动性主体”,大众为当时负向运行的政治社会体制严格控制,其文
化、政治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急剧下降。这导致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极易接受政治
社会化过程中所传播的政治文化,为其同化控制,而不可能对其正确性提出质
疑和非议。
其次,作为政治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功能缺失。政治组织是政治体制运行
中的重要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政治人的政治活
动提供群体性组织场所,使之在参与组织性的政治活动中接受、发出政治文化
信息,形成特定的亚政治文化。同时,各政治组织间也相互影响,使不同的政
治亚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从而赋于整个政治文化以生命力。“文革”
时期,包括中共各级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