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过一批青年志士,那么同样今天文学依然不会死亡,它正不断地创造着审美意识形态,它是我们的幻想之舟,载着我们驶向理想的彼岸。随着物质的高度发展,精神领域会暂时出现萧条状态,但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人类自由、审美精神的体现,像那熠熠发光的启明星,指引我们向往光明的未来。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认清并批判地继续和发展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原有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才可以使文学始终伴随人类在自由的时空中遨游。同时现实意识形态的合理和可批判因素,也在促进文学的稳定的发展。
正如“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熟悉不是完全清醒的”[10](p63)一样,我们可以把文本意识形态这样一个没搞清楚的问题放到实践中去,使之逐渐清楚起来。当然,这需要不断解构和重建。这就是我们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得到的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收稿日期]2001—02—06
【参考文献】
[1]王诺.时代急需的思想[j].读书,1999,(1).
[2]奥·曼德里施塔姆.时代的喧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5]周宪.超越文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7.
[6]朱立元.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7]曾永成.美学化政治乌托邦的幻灭和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2).
[8]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桥,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9]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