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性、更具长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文本形式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如璀灿的启明星,指引人们漫步于人性正常的轨道上。-
四、为民行善的一大善举——文本意识形态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本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出对一种理想的向往,这种理想的根基却源于对人类、对生活的美好图景的向往之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宗旨在于以审美的方式关心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拯救人的灵魂。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本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并且转为人本主义的伦理观而灌注到文学艺术中去。这种人道主义的光华和人性的魅力构造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在当代第一次向理性主义作出挑战,对那个麻痹人们思想、压制和扼杀个性发展的单向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提出强烈的控诉。他们的批判既有对像苏联这样靠一个预设前提而过活的世界的控诉,也有对像当今金钱统治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因此,他们要在文学艺术这块土地上栽出一株理想之树,由于它的出现将会给人们那尘封已久的心窗敲个警钟,在欣赏之余多多反思,唤醒人们去批判现实世界,为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的乌托邦性和实践性画上完满的一笔。
可见,这种文本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绝非一家之见,而是基于同样的现实、基于同样的目的而构筑的相似的审美意识形态。所以,不必担心它的势单力薄而至夭折,它是人性、人心所归,是一种完满世界的象征。葛兰西强调“人”的道德和审美文化方面;萨特重视人的自由体验;主要致力于文化批判的法兰克福学派着重研究人们的文化和审美需要。马尔库塞也指出:“建立一种崭新的需要体系,这种体系将包括一种从剥削统治中解放出来的感觉、想象和理智。”[7]他们从重视人性的自由出发,构想出适合人们这种需要体系的发展理论,来批判那虚假的、麻痹人们思想的现实意识形态,同时生成着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源于现实意识形态,同时靠其自身的独创性,它又不断补充、完善、发展着原来的意识形态,因此,它并不是消解现实意识形态。如杰姆逊所说的这只是“意识形态转型”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转型的方向,转型目的的一致性,使文本的审美意识形态“背后的意义”也具有一致性,这“背后的意义”便是人们构筑的一种观念、信仰,与现实意识形态有别的价值体系。因此,文本的审美意识形态,普遍具有趋同性,它不是作者灵感忽至的偶然倾注,而是人心众向所归的人性理想的乌托邦乐园,也是人们对束缚人性的现实进行抗争的重要基地。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重视艺术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之一,却从来不把艺术看作社会理想的实现途径。原因在于马恩企图以艺术昭示社会理想的现实的客观途径,而不是让社会的理想遁入审美虚幻的艺术境界。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一些革命政治批判手段赋予文学艺术,显然有陷入审美虚幻的危险,但是人们又逃离不开用审美批判的眼光,构想着一个新的世界,启示人们以批判的目光审阅已有的理论和现实生活,进而展望未来社会,在改造客观现实的同时,也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理想。杰姆逊说:“要获得这种非神秘性工作的真正的最富创造性成果,我们就必须把它同探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广阔视野结合起来,我们就必须把非神秘化同某种乌托邦的因素或乌托邦的冲动联系在一起。”[8](p31)伊格尔顿则更生动地比喻道:“我们知道狮子比驯狮人强而有力,驯狮人也知道这一点,问题是狮子不知道,文学的死亡有助于狮子的觉醒,这不是不可能的事。”[9](p253)不言而喻,如狮之人,如驯狮的资本主义社会,在麻痹与反麻痹,异化与反异化的斗争中,文学艺术的重要作用愈加突出。鲁迅曾经一声“呐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