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世纪的启明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本意识形态辨析
【要害词】不在场/在场化/文本意识形态/现实意识形态
【正文】
[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形影不离地伴随人的社会生活存留至今,而以透视人和人生为宗旨的文学,自然也就与意识形态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意识形态又绝非纯粹空洞的东西,它具有指向现实的意指性,人们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着意识形态的教化,同时也努力在同构着意识形态。这种同构过程在文学活动中既指作家针对现实的某一方面,审美意识形态于文本中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指读者在欣赏作品吸纳这种审美意识形态进行再创造的实践过程。亦即文本的审美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同时它又以自身的审美乌托邦性以及艺术实践性,使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憧憬着未来,完成了审美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而文本意识形态的重要特性正在于此。
一、割不断的血缘纽带——文本意识形态的活水源头
文本是经过了作家以审美的眼光直观现实而后激起那涌动的情感浪潮所记述下的篇章。在对现实的审美直观中,作家的思想感情深受现实生活意识形态的影响。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作为集体无意识深深扎根于作家的思维当中,想摆脱这血缘纽带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仍然存在着虚假的意识形态,即把思维和观念的发展看作与其他种种关系分离的纯粹独立的过程,这种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相违反的“观念的东西”就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因此,当作家处于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只能以其审美、批判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从而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达到对现实意识形态的完善与超越。即文本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虽源于现实的意识形态,但绝非简单地模拟,而是审美地、批判地重铸一个新的意识形态。在这个审美意识形态中,融注了那乌托邦式的情感理想,同时又在读者接受这一审美意识形态中完成它的实践准则,至此一个源于却不同于现实意识形态的审美意识形态生成了。
两者之间这种关系的产生重点在于“距离感”的维护。距离太近则失其美,距离太远又近于虚无,两种效果下的文学都濒临极其危险的边缘。这样的意识形态易变成教条,成为奴役思想的工具,这时作家的思想也会变得愈加狭隘。如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宣称无产阶级文学的典型作品中就出现过此种情况。最典型的就是题材过分集中于社会斗争,将艺术限制到一种组织的、战斗的分工里去。“诗歌缩小到鼓动的题材,甚至在它的艺术方面也有不好的影响。它变成了刻板的公式,它模糊了将群众和诗人结合在一起的思想熟悉。”而这样的文学作品却不断问世。“我们极度激动不安。”“你们是扼杀美的刽子手!——让他们去叫喊,为了我们的明天,我们要烧毁拉斐尔的绘画。”这样的文学作品如革命口号般红遍全国。清醒的个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在关注着这一切,高尔基曾因此说过文学首先要作到描写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他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指出,文学真正内涵就是使人更具有人性,文学的真正本质和意义在于从心里厌恶一切肮脏的、卑鄙的、虚伪的、粗俗的东西,一切贬低人和迫使人痛苦的东西[1]。而在当时虚假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时代,“它们宣称它们的事业与人无关,它们需要利用人,就像利用砖石、水泥一样地利用人来建设,而不是为着人。社会的建筑是以人的规模为度量的。有时,它也会与人相敌对,用人的屈辱、渺小来滋养它的伟大。”[2](p179)这样在政治活动的强化统治下,作家的精神的积极性被削弱了,在外在利益统治下造成人内在空虚和贫乏。这时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在表达人性和人的自由方面接近于虚无,在这里生命的真正意义丧失了。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