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历史拐点

身,都会影响到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全局的发展,并且在解决的思路和操作上也必须从“三农”总体上着眼着手才能奏效,因而具有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的特征。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农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要富裕幸福,农村社会要繁荣稳定。而农村稳定离不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业要靠政策、靠改革、靠科技,要城乡统筹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民富裕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可以说,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三位一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是立足于国家大局和宏观长远发展而言的时代新范畴。实质是一个问题,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记者:既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解决“三农”问题是不是也相应地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孟志中:是这样的。中国的“三农”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并发并且交错纠缠的“综合症”。正如有人所说,农村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与之相关联的因素太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解决“三农”问题,靠单纯的经济手段、政治建设或文化发展难以奏效,就是多种手段一起使用而不能协调一致,恐怕也会收效甚微。
  记者:也就是说,“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孟志中:其一,关于完善农村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县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治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其二,关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县有序转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其三,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经济: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浇灌,科学使用肥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论文实例单体小水线面水翼复合型…
   论文实例中国人群进化与多基因病…
   论文实例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
   论文实例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制…
   计算机毕业论文
   论文实例电沉积reniwpsic多功能复…
   论文实例透明质酸腹膜透析中作用…
   论文实例分流分相式气液两相流体…
   论文实例大鼠附睾特异表达基因bi…
   大学生八荣八耻论文
 
电力公司发挥企业优势推进和谐企…
教师自培个人打算
励志故事钉子
200上半公司员工的总结和下半年计…
工矿企业安全监管方案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心得
红网乘十七大东风把校长送回校园
民主生活会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永远红飘带——读红军长征万水千…
婚礼主持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工作意见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