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精品论文

自律,追随无耻。
  人总是环境的产物。荀子曾经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良好的环境
中,人们经常会养成好的观念和品质;在不良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养成不好的观念品质。假如一个人靠
无耻的行径得到了好处,而付出的成本甚低,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惩处和社会舆论贬抑的话,那么他的行
为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一些道德水平不高、自律精神差的人就会去仿效他。假如后来的仿效者也
同样获得了实惠而得不到制裁的话,就必然会有更多的仿效者出现。这就是坏榜样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此类的事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人走路抄近道践踏草坪,后面就有人跟着践踏过去。
一人不排队,后面就会有更多的人拥挤上来。一人把垃圾扔在不该扔的地方,后面就会有很多人也会把垃
圾往那里扔。那些后来践踏草坪的人,不排队加塞儿的人,乱扔垃圾的人,未必不知这样做有损自己的文
明形象,但前边的人做了,他们也就追随着做了。在政版权所有:文秘热线治领域中,类似的现象也同样
普遍。上级搞大贪污,下级会搞小贪污;上级搞大浮夸,下级会搞小浮夸;市里敢向省里虚报,县里就敢
向市里虚报;一个人给单位的领导拍马屁得到了好处,这个单位就会很快出现一批马屁精。这种上行下效
、从枉走邪的现象假如大面积地发生,就必然会导致社会羞耻感的普遍下降,从而使社会风气迅速变坏。
  其四,对于不正之风和无耻现象的麻木和容忍。
  俗语有云:“天天见怪,见怪不怪。”一些不良的、无耻的现象见得多了,人们就很轻易产生耻感麻
木。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虽然有一定的知耻之心,一般不愿意与无耻者同流合污,但又不愿意与种种
无耻现象作斗争,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爱憎感不分明,放弃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和
斗争,是耻感弱化

的表现。这种主观上对于无耻行为的容忍,在客观上则是对无耻之人的纵容。
  上述种种现象破坏了社会规则的效力,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腐化了社会风气。这种情况假如发展
到了严重的程度,结果必然是有纪不守,有规不循,正事邪办,直事歪办,最后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
到损害。因而,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把这种颠倒的荣辱观颠倒过来。
  错误的荣辱观是如何滋生的
  应该说,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社会风气在总体上是朝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的。无耻之人究竟是极少数,而且也很不得人心
。然而,这极少数人对于社会风气的腐蚀却不容忽视。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而改革时代的特点就是某些既有的观念和
规则被废弃或搁置,某些新树立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马上建立健全,而且也一时难以发挥全部的效力。在
这种情况下,出现一定程度的观念包括荣辱观念的多元和混乱是带有必然性的现象。中国历史上数次改革
都曾经出现过此类情形。当今的改革是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本文来自文秘热线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
文秘热线网站改革都不能比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西方道德观念的影
响,各种思潮的激荡,都对人们荣辱观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现在社会风气、
荣辱观念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社会衰落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像中国历史上的
保守主义者那样用道德的评价来否定改革,走回头路;另一方面,也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本科论文
       法律毕业论文晚清预备立宪述评
       论文实例分子伴侣蛋白质聚集和大…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会计制度改革不…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
       毕业论文选题重要性
       毕业论文指导意义和任务
       什么是毕业论文
       八荣八耻论文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乡镇中心小学校学校安排意见
    中国婚姻现状及改革工作的调查报…
    学校保安处领导干部述职汇报
    公司准军事化治理细则
    县迎接国家两基整体检查验收暨两…
    大学生演讲比赛演讲稿2
    企业单位安全培训意见
    法院先教活动经验交流
    文体社保比赛会议闭幕讲话
    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工作意见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