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道德两者虽然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但彼此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科学研究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的、以生产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的、系统的创造性劳动。道德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以行为规范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社会得到稳步而和谐的发展。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就是职业道德,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就是科研道德。科研道德是各种道德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特殊表现,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个特殊方面。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高尚的职业道德是获得科学研究成果必备的条件。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性活动,为了协调科学技术工作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建立科研道德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科研活动中伴之而来的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复杂。一些科研机构和政府机关的不“道德”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科学本身的可靠性和诚实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研工作沾染了浓厚的功利色彩,学位、职称等功利目的削弱了科研的深入探讨,由此导致研究数据的可靠程度、研究的深入程度、规律的发掘深度都令人担忧。二是科研中责任心不强,贪图眼前利益,不愿从事基础前沿的研究工作,热衷于热门专业和时髦行业的研究,削弱了科技发展后劲。三是出现了剽窃他人成果,修改重要实验数据,谎报或夸大研究成果等现象。虽然这些丑恶现象不是学术界的主流,但如不及时纠正,将会毒化健康的学术空气和科技创新环境,影响青年科研人员的健康成长。
而上述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一 是高校及科研机构缺乏道德教育:高等院校以及许多科学工作者根本就不重视科研道德的教育。现在我国的高校几乎都没有开设科研道德的相关课程,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了道德教程基础课,有些还是针对一些文科专业开设的。如果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没有接受正规的科研道德教育,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一个合乎道德的科研工作者,那么他们将来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生涯中做出许多不合乎道德的行为也不足为奇了; 其次 是科研工作压力大:在当前社会中,对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来说,科学首先仍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所谓“成功的科学事业”都是通过科研成果的多少、被授予奖金的次数及金额多少、研究的职称级别等来衡量的。大部分已有一定职务的科学工作者在他们获得任命或晋升前都承受着成与败的巨大压力; 三是 科研资金短缺: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而对整个社会来说,科研资金的财政预算相对减少了,而申请科研基金的科学工作者却又大大增加了,这就造成了科学研究的需求的增长和资金的不足之间的矛盾。为了能申请到科研基金,一些科学工作者可能会刻意夸大自己研究项目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有时也有可能把已申请到的科研基金并未用于申请基金时所申报的科研课题上; 另外 ,科研人员自身缺乏道德素养:由于科学具有真理性与实践性,就要求科学家们具有实事求是的品质,善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在于不断地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应用科学真理为人类造福。然而现实生活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一部分人们没有纯正的科研活动目的,而是从个人名利出发,一味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那就违背了科研的本质,更谈不到什么科研道德。
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