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大大丰富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
公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深植于每个公民心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入手,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公民道德素质也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了人人为公民道德建设出力,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汉语成语,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及俗语“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其实,传统社会也曾经有过和谐状况。例如我国传说中荛舜禹“三代”,还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等等,那时社会处于上升状态,刑宽政简,各种矛盾(包括对抗性的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即使是吃了亏的人也是“各安天命”。处在和谐社会中人们,完全没有必要提出什么建构和谐社会任务。而处于没落社会中的人们,不但吃亏的群体怨声载道,而且即使是占了便宜的群体也对现状没有信心,到处都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由此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诉求。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实际上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个起始的阶段,我把这个阶段定位为“资本主义时代的非资本主义方式探索”。这个阶段尽管有着明显的社会主义目标,但也有退回资本主义的客观可能。尽管时下人们已经完全不提“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了,然而不同利益集团和不同社会走向的生死搏斗却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激烈地进行着。我们到底要走到哪里?我们到底走到哪里?真正***人的的诉求应该是要“走出”而不是“走进”资本主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进入了“矛盾的多发期”和“发展的关键期”。原先的很多政策都须要进一步的反思。就人跟自然的关系来说,放弃“四个现代化”的技术改造,把着眼转为“产值翻两番”利润诉求,把一个比较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演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基地和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并且依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劳动生产率、低资金利润率、低社会福利总量”这“三高三低”去支撑起一个经济超高速,这恐怕是迟早会出问题的。就人跟人的关系来说,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口号下,行政主导、权钱结合,一方面大力推动权贵资本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则让工农基本群众迅速边缘化、分散化、雇佣化和贫困化,在短短的20年间,使得标志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从最平均主义变成远远超过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这经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