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引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怎样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这是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话题。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
社会越和谐,道德建设就越有条件
记者:近日,第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在南昌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公民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您认为,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徐惟诚:本届公民道德论坛把公民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首先要讲道德,只有讲道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当然,反过来就不一定成立。讲道德就一定能和谐吗?不一定。所以,不光道德建设要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和谐社会也要为道德建设提供条件。社会越和谐,道德建设就越有条件。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这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道德建设重在实践
记者: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徐惟诚:近年来,中央对公民道德建设高度重视,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去年举办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之后,今年又在南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大伦理学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道德建设的意义、内涵、要求等都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认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靠教育,二靠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将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参与中陶冶情操,为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所以,下一步,我们要把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实践上。
强调道德实践,不是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花很多很多的钱,而是要为道德的养成和传递创设条件
记者:把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实践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徐惟诚:强调道德实践,不是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花很多很多的钱,而是要为道德的养成和传递创设条件。
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农村人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带,隔代抚养,于是留守儿童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往往不会或者忽视了跟孩子的沟通。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去跟孩子沟通。就拿打电话来说吧。在外打工的父母给家里的孩子打电话,一般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身体好吗?”第二句话是:“学习成绩怎么样?”第三句话是:“好好听奶奶的话!”然后就无话可说了。父母不会跟孩子交流,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因为缺乏沟通,父母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和传递就容易受阻。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工厂或工地去,为打工人员举办讲座,引导他们如何给孩子打电话,如何跟孩子沟通。也可以在农村举办留守儿童演讲比赛,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打工爸爸》。孩子们为了搞好演讲,就会去了解爸爸,了解爸爸的辛苦,了解爸爸的感受。孩子们还会互相交流,这样一来,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