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地断言不否定旧的也能创新,那是不了解人类的创新史。创新思维的方式很多,延长是一种,逆向否定也是一种,要不拘一格。既有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一面;也有破字当中,立在其头的另一面。各执一端,并把那“一端”绝对化,都是以偏概全。“破”、“否定”都会给人带来痛苦,可这痛苦是创新的代价。创新有时也会带来不和谐,被“破”的东西会起来反抗。可是,和谐文化喜欢这种动态平衡,倡导这种动态的和谐。这种由创新造成的表面的不和谐,在文化整合高手面前,往往是新的更高层次和谐的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和谐文化创新中,有高论,也难免有谬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谬论而不要新论,否则,就是因噎废食。再说,谬论的认定同真理的认定一样,也有一个过程,也要经受实践的长期检验。请看:古今中外有多少“谬论”是在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才被公认为真理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尽可以自以为是,但是,无论如何要留有余地,要给“谬论”一个生存空间,免得以后在“谬论”被甄别时,自己陷于被动。这是消极的说法。从积极方面来讲,是个胸怀问题。在文化上能够宽容别人的错误,是有文化的表现。有独到见解的过来人没有不被人视为错误的。“吃一堑,长一智”,受过委屈的人最会体谅人。宽容是品格,宽容是风度,宽容是创新的土壤。文化创新也要讲究生态环境。马克思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因此,以“为和谐社会鸣锣开道为天职”的和谐文化,将一步又一步扩大人的自由度。
在中国,和谐文化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文化。马克思说:正像人生产社会一样,社会也在生产着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正因为如此,社会要以人为本。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在社会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人应当坚持以社会为本。社会越是以人为本,人越是应当以社会为本。和谐社会是双向的,不应当是单向的。“社会以人为本”与“人以社会为本”相结合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列宁多次称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和谐文化的发展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和谐文化的学说也不应当只有一种。可是,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核心,和谐文化的百花园必将枝繁叶茂,争奇斗艳!
《论文: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公文网 www.gwku.net,欢迎阅读论文: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写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