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差异不是对抗性的差异,有些差异是大同之中的小异,有些差异是大异之中的小同。在非对立的差异当中我们还要研究差距。差距不能过大。社会学把各类文化之间的差距过大称之为“文化堕距”。为了防止出现“文化堕距”,就要求文化体系的各部分、各分支、各子系统之间要肩并肩,手拉手,大体同步向前进。不同步,差距大,会导致社会解组。不必讳言,是文化堕距在呼唤和谐文化。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谐文化贵在“和而不同”。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多元归于一体,一体包涵多元。“多元”兴旺了,“一体”必然发达。“‘一’→‘多’→新的‘一’→新的‘多’→”这就是和谐文化演化的规律。
二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流。文化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中,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会争先恐后地顽强地表现自己。多种文化的自我张扬与凸显,必然带来多元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碰撞、摩擦、博弈。大家都会记得:在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有过冲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过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之间也有过冲突。看不到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者的郑重态度。正视文化冲突决不是什么“煽情”,决不是幸灾乐祸。研究文化冲突恰是和谐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文化冲突,如果不及时处理,不妥善解决,势必加剧文化冲突的强度、烈度,带来破坏性,甚至会引发经济动荡、社会危机。和谐状态不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是矛盾差异的相对均衡,相对中和。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相反才需要和。还有位哲人说:“相异才需要谐”。有文化冲突就需要进行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不打不成交,高超的文化整合有助于化干戈为玉帛。对文化冲突经过整合之后,往往会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记否,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有过“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争论。从社会学角度看,不论二者之间有多大冲突,只要它们都保留了一个“用”字,那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是“文化融合”。不是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普及在中国。谁能想到在争论的八九十年以后,孔子学院遍布五大洲。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全球文化的融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预言:人种将会消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是和谐文化演化的轨迹,不过,这不是简单地循环。“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是波浪式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三是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是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文化是不会亡的。亡了还会复生。文化即使有哲学意义上的亡,那它也是实亡名不亡。不论何种文化都会载入史册,区别在于:不同文化在史册中充当不同的角色。
文化积累有快慢之分,多少之别。在积累中,不同的文化有消有长。一般说来,新文化传播迅速,会为人们广泛吸收,也就是大规模积累。因此,我们要提倡创新。现在比较多的是提倡科技创新。提倡科技创新是必要的,但那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精神是文化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提得少了,就会出现前面所讲的“文化堕距”那种不和谐的问题。
和谐文化既然是和谐社会的先导,就应当走在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前列。前些年有些文章轻率地批评“推陈出新”和“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有失偏颇。创新有一部分是“延长”,也就是“100+1”。前人是“100”,今人再加个“1”,就是了不起的创新了。不过,还有另一种创新,那就是否定:否定旧观点、否定旧学说,否定旧定理。否定就是“破”,就是“推陈”。前一种创新是加法,是算术;后一种创新是代数,“100-(-1)”也等于101。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