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的空间”。⑾由于消灭了私有制,扬弃了劳动的异化,消灭了旧式分工,异化的、被迫的、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转化为体现人的能动创造精神和作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的自由劳动。这时,人的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靠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我们谋求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福祉的获取、需要的满足、素质的提高、潜能的发挥,是我们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衡量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最高价值标尺。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实现,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策略和政策,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释:
①[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⑤[英]阿里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3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作者简介:刘金祥(1967——),男,xx沧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邓小平理论、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供职于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本文由: 免费提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