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狭小的交往范围,人类的发展采取了多数人被排除在发展的范围之外、少数人靠多数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取得了发展的垄断权这样的非人的方式。这是私有制社会中人类发展的基本状态。马克思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现实依据,以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历史演进为研究视角,把人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以物质依赖关系为独立性以及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经济中,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域发展着。那种以家庭、氏族、部落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明个体必须无条件地依赖于群体,必须协作劳动,以获得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⑦此后出现的私有制非但没有改变人对特定共同体的依赖关系,反而由自然血缘关系转变为统治与服从关系,使人的依赖关系更广泛,更带有强制性。在自然经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分工不发达,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就迫使劳动者通晓产品生产全过程,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并通过简单协作而进行生产。在这一时期,社会个体的能力发展是“全面”的,但这只是一种原始的丰富性。由于没有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和普遍的交往关系,因而这种发展是狭隘的、孤立的和不自由的。
如果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那么,“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个人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摆脱了自然经济下的人身依附父系,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并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媒介形成普遍的交往关系。这样,人虽然摆脱了人的依赖性,但又陷入了对物的依赖性。人与劳动失去了目的价值,而成了生产财富的手段。尽管在社会总体的意义上形成了普遍的交往关系、全面的需求和能力体系,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生产和消费、劳动和享受是分裂的,劳动者作为社会的生产器官被动地服从分工而做单调而片面的工作失去了原始的丰富性而成为片面的人。但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交往关系的普遍化也为克服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片面性提供了可能性。马克思说:“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挥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⑩这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
本文由: 免费提供 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合理使用使人们能够以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方式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充裕的闲暇时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