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人不仅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享受社会文明的成果。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全新执政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实践主体 价值主体 以人为本,是哲学由近代向现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前提之一。众所周知,欧洲中世纪是神性湮没理性、物性遮蔽人性的时代,而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颠覆了黑暗,驱逐了和愚氓,迎来了被黑格尔在《历史哲学》所颂扬的“黎明的曙光”,人的地位和价值、人的个性和尊严得到空前提升,正如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这种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深刻变化为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创造了条件”。①西方人本思想源远流长,流布广泛,成为青少年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摇篮。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大力弘扬,也是对全体国人的郑重承诺。换言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揭示的客观规律不是冷冰冰的历史必然性,而是一种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注的中心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无庸讳言,社会系统的建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一方面,按着自己的需要、本性等内在尺度,影响、改变自然界的运动方式和存在形式,使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改变人的生理与心理结构,提升着人的主体能力,优化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过程。然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介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类在自己的需要、本性的驱动下,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实现,必须彼此之间发生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交往,并将这种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生产的、经济的、政治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有结构、有层次的社会有机系统。人化的自然以及人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都是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性和人的内在本性建构起来的属人的世界。人是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的关系只是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工具。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都是根据人的需要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人本身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承载者,社会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本身,是放大了的人,而人又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自己的本质。 人不仅是社会交往以及建立社会关系和组织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本质和目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主体能力以及人的主体素质的提升过程。马克思认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④发展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由于人的生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