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云南省巧家县作为全省、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如何面对省内外的大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尽快适应和应对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试从巧家县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及折射出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入手,对贫困地区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作一些肤浅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措施与成效 巧家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特困县,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8.9%,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6%。“九五”以来,巧家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开放和科技为动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到了突出位置,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使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农村经济已由单纯的粮、猪二元结构向粮、经、林、药、猪、牛、羊等多元结构转变,粮经比由1997年的92.32∶8.68调整为2003年的84∶16,全县呈现出农民增钱、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可喜局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群体初具雏形,农民收入增加。目前已形成了烟、糖、桑、畜、菜、果、药等产业群体,烟、糖、桑产业已初具规模,2003年烟、糖、桑、菜、花椒实际支付农民的现金达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8元,比1997年增加314元,一些贫困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二是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仅2003年全县就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万亩,新增种植蚕桑2.7万亩,中药材7000亩,烤烟4000亩,苦丁茶1400亩,经济作物比例大幅提高。三是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先后引进粮经作物新品种30余个,退出老品种10余个,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去年农业科技措施覆盖率达80%,良种覆盖率达85%,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35%。四是区域特色经济更加明显,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产业特色的烟、糖、桑、菜、药等区域性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有各类产业基地8.5万余亩,每年农民可收入5500余万元。五是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所认识,投资涉农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并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同时各种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为推进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法是: (一)切实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实行县级四家班子挂钩抓支柱产业,每个产业成立一个领导组,书记、县长任组长领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把手工程”效应辐射和影响了县、乡、村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提高了他们抓产业的信心,增强了责任感,调动了积极性。同时,成立机构,明确责任主抓龙头产业。如热区产业开发办专抓甘蔗、蚕桑、中药产业;烟办专抓烤烟产业。 (二)从战略上把握制高点,确定产业富县的决策。坚持“科学规划,适应市场,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明确“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烟、糖、桑、矿、畜、林、菜、药、电九大产业。并根据立体气候特点,在江边河谷区发展甘蔗、蚕桑、冬早蔬菜、亚热带水果;在二半山区稳定发展烤烟,加快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在高二半山以上地区重点发展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以脱毒马铃薯为主的种植业。 (三)制定扶持政策和保护政策,切实保证农民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