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单项材料;多项材料,对材料议论文审题技巧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查原因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探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定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4]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假如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更趋于公平、公正,就作文而言表现在话题开放、文体淡化,同时《考试说明》作文部分又明确“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那就意味着命题者不限定考生运用何种文体写作,但一旦选定哪种文体就得符合文体要求,准确表达题意。因而作文练习中给材料议论文写作仍不可忽视。但从写作实际来看,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目前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首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探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本文就材料议论文审题,谈谈探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一、单项材料
1、查原因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探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怎样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而成无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自得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探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和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和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