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生物学和医学类的论文写作指导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道尔顿当初提出原子量的概念时指出,“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weight),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因此“atomicweight”在中文里翻译成了“原子量”。但是当时重量和质量(mass)是相同的概念,实际中获得的都是原子的相对质量,但仍然称作原子量,这也许是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单位一直用“道尔顿”的原因。

但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应当使用“相对分子质量”来描述分子的相对大小,那么,关于道尔顿(d),在现实中用作“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单位时,原来的1d=1u;用作“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时,原来的1d=1,即其单位为1。

虽然“道尔顿”属非si单位即非法定计量单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鉴于目前科学界尚有大量使用“d”或“kd”的文献存在,在某些类型的论文写作中,作者往往会坚持在某些数据中使用“d”或“kd”。例如在综述类论文中,被引用文献数据中“d”常常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6]认为应尊重作者的选择,虽然期刊中会出现“非法的”d,但不应视为“违法”。超级秘书网

5正确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的量符号

既然明确了描述物质分子大小的物理量,在使用“相对分子质量”这一量符号时,很多期刊没有能准确把握,造成了很多错误。在国内免疫学相关的7本杂志以及其他生物学、医学类的杂志,发现在稿约、正文以及sds-page、westernblotting等结果图中,“相对分子质量”这一量符号出现了很多种写法,如:mr、mr、mr、mr以及仍然沿用kd为单位等多种情况。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书写这一量符号呢?根据科技书刊外文字符使用规范[5]197-201:量符号、代表量和变动性数字及坐标轴的下标符号应用斜体;量符号中除表示量和变动性数字及坐标轴的下标字母用正体。根据这一原则,相对分子质量中m是量符号,应用斜体;下标r是relative(相对的)的首字母,不是量符号,也不是代表变动性数字,更不是坐标轴符号,应使用正体。因此,正确的写法是mr。类似地,相对原子质量的正确写法是ar。

6结语

生物学和医学类科技期刊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展示其学术成果的舞台,要科学地将一系列学术成果展现出来,要实现科技期刊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就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需要广大科(下转257页)(上接256页)技期刊编辑担负起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加强宣传和普及,需要作者和编辑同仁长期不断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1979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74.
[2]原子量[ol].(2008-12-07)[2009-02-12].https://baike.baidu.com/view/101827.htm.
[3]分子量[ol].(2008-10-10)[2009-02-12].https://baike.baidu.com/view/346251.htm.
[4]陈冠初.生命科学类期刊量和单位的标准化[j].编辑学报,2002,14(2):110.
[5]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刘东渝,钟盛先,孙二虎.单位符号kb,kd和ku小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1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高校应届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区委办档案局联合支部组下基层总…
       试油试采分公司档案总结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总结
       执法档案总结
       局档案治理总结
       市档案局度总结及度计划
       档案执法检查总结
       镇度档案总结
       县档案局机关总结
     
    200最新入党思想汇报
    国企经济调研讲话
    合作增进理解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
    初任公务员转正申请乡镇
    纪律作风整顿个人整改措施
    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日程
    3.5演讲稿举起维权利剑
    中国婚姻现状及改革工作的调查报…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经验交流
    第八周国旗下讲话
    领导在国际生物经济会讲话
    中国生物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生物技术合作洽谈会开幕式上
    农业局病媒生物防制方案
    社会保障实物学习领悟
    学生物理期中小结
    病媒生物传染整治意见
    生物教师教学打算范文
    生物医药园区旅游发展构思
    生物老师规划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