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通告的时候,有“上课期间不准学生在校园走动”的句子,这一句子在表意上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试想,假如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走动,那么体育课又如何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呢?
考生在答卷时语言运用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意性大,乱用词汇,如表现知识分子的某些性格时,均以“嘴脸”表达,不问意义的褒贬;再比如,有些学生在写各种民事诉状时,随意使用“伤害”,殊不知即便是稍微的伤害案,其文书的名称也该是刑事自诉状或者刑事附带民事状,很显然,这种词汇的使用与文种本身的要求是相悖的。诸如“上课不许说话”、“不该收的礼果断不收”之类,在学生的答卷中比比皆是,应认真加以克服。语言运用的第二个常见错误是主观愿望与客观意义不一致,即行文者的行文意图与阅文者阅读文件所得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于写作者选词不当、定性不准引起的。如一九九八年应用文写作试卷中有一道改错题,内有“对发现使用上述无效证件者,请扣留交我局”。这里,到底扣留谁,是扣留“发现者”还是“使用者”,由于语言表述有问题,则使这里闹出了笑话,其实考生只须将句中的“对”字去掉即可。语言运用常见错误之三是语体错误。语体即“语用环境”。公文的语体,即各级机关、单位在运用公文进行交际时必须依靠的一定的环境。同样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中共中心关于接受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中写道:“她一贯是共产党的最亲密的战友,是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袖之一,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的祖母……。”假如将其中的“同胞”改为“兄弟”、“战士”改为“闯将”、“祖母”改为“奶奶”,也许词的意义本质没有多大区别,但用在该份决定中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应用文体在语言运用上必须充分考虑到语体要求,如请示中一般不用“速”,函的语言要委婉、谦和,求人办事自己不能“决定”……语言运用常见错误之四是不考虑文体的特点和意义的非凡要求,如一份叙写靖江地理位置重要的应用文,开始的文稿写的是“靖江是苏南通向苏北的门户”,经专家修改为“靖江是苏北通向苏南的门户,并在修改后的应用文体的最后加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相比较,不得不为后面修改的文字击节叫好。一九九六年全省自学考试的应用文写作,其中的写作实践题是写一篇讲话稿,结果不少考生的文章中有“抑或”、“奖掖”、“向前看”之类的词,很显然,就以说话为主的讲话稿的写作来说,这些词的运用显然是不当的,这样的写作实践题也不会得到高分。其实,对应用文的语言要求也是对考生的最基本的要求,一篇内容不周详、语言表述不准、语意模糊的应用文,绝对不可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