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制。
③培训:
院校培训、短训班、基层实践、轮训。
④考核:
内容:德——能——勤——绩。
3、体育经费治理
①来源:国家拨款;各系统拨款;地方财力;社团
企业赞助;其它收入(如彩票、广告、门票、场地、器材、租凭等)。
②使用:指令性分配;各单位包干。
4、体育场地治理
①在建设过程中治理职责是:
a、确定场地规模和标准。
b、选占。
c、设施布局。
d、设计方案选定。
e、施工单位选定。
f、工程监理与验收。
②对体育场地的经营治理
县体委对所属场地治理,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全面计划治理(上级任务与社会需求),实行定任务、定编制、定业务指标场/人/次),定经济补助(或上缴)。“政企分离”,扩大体育场地自主权,定期检查(使用率、满座率、经费自给率),奖罚兑现。
③体育场地自身治理(由场地负责人或承包人来实现)。
a.提高使用率(时间与空间两方面)
b.增收与节支
c.权责利结合
④体育场地服务性收费《法规9与县级有关部分》占总营业额1.596的有:健身健美、气功、武术、台球、保龄球、网球、信钨、棋牌、体育舞蹈、钓鱼、游泳、山地自行车、射击、漂流等,大奖赛、名人赛、邀请赛、擂台赛,对抗—友谊精英赛、培训、康复、医疗、休闲、娱乐等。有偿技术服务、展销、馆、场、池、房、厅营业,占2%的为饮料、服装、食品、器械、枪弹、广告、旅游、邮品、文物拍卖等。
5、体育器材治理
①把握其生产、销售信息。
②按需购置。
③按固资产(单价100元,耐用时间1年以上),材料(价大量多和新运动服)、易耗品(如乒乓球、运动服等)分别治理,建立保管、领用制度。
6、体育场地使用计划治理
①上级指令和社会需求制定长(10年)、中(4—5年)、短期(年度、季)计划。
②县届以下主要是基层计划,具体安排人、财、物的使用。
③执行与治理。
7、县有体育场地的宣传治理
①宣传对精神文明建设,动员群众自觉锻炼,激发爱国热情,指导体育锻炼,提高人们鉴赏能力,提高竞技水平,提高场地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②手段与形式(思想性、趣味性)。
a.县广播与电视
b.报纸
c.广告与海报
d.宣传栏
8、场地治理与法制建设
①体育立法的作用和原则。
②法规在治理中的作用。
法规(6)中规定“县的体育场地要建立治理制度,面向基层,向群众开放,提高使用率”、“积极支持群众兴建体育场所,办体育俱乐部”、“县政府要积极支持县体委办好体育产业,在贷款、登记注册等方面优惠”、“体育产业要政企分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其“收益应主要用于发展体育事业”。
9、体育场所的专业治理
①体育场所的卫生治理。1987年4月1日国发《公共场所卫生治理条例》卫生部据此于1988年8月13日颁发《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涉及体育场所有:
《体育馆卫生标准》
第1条 适用于赛厅面积超过1千米2方体育馆,不足1千平方米场地可参照使用。
第2条 标准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