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便无法采取工程途径去解决治理上的问题。
六、工业工程师扮演的角色
既然工业工程科系培养的学生具备上述的知识,那么一个工业工程师在工厂中扮演个什么角色呢?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工厂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
(1)工厂中,每位专业工程师专司其职,谁来沟通不同的专业工程师呢?
(2)工厂里,老板关心一件事(赚钱与产量),员工关心另件事(薪水与劳力的付出),那么谁来作老板和员工的桥梁?
(3)工厂里,人人关心赶货及品质,是否有人关心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又更好?假如有,那么这种改善的工作谁来做?
(4)人人关心机器、物料、……,谁来关心最重要的「人」?如何使这些人做得更舒适、做得更多、赚得更多,而且受到尊重?
(5)大家关心产量,谁关心总成本?
(6)各个小单位往往都有本位主义,由谁来考虑整个工厂的最适点(optimization)?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适当人选就是工业工程师。
更具体地说,工业工程师在工厂里做的事有:工作方法的设计和改善、操作标准时间及物料标准用量的设订、制程、夹具与工具的设计、成本的计算与分析、生产计划与管制、产能计划与分析、物料治理、品质分析与管制、工厂布置、工业安全作业、工作评价与奖金制度的设立、事务流程的改善、系统或制度的设计等等。
七、推广工业工程观念的阻力
一般来说,工业工程的观念与作法在工厂里推广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阻力的,这可分三点来说:
(1)在一些闭塞的家族式企业中,企业主的观念不够开放,不愿公开办厂各方面的问题,也不愿提供周全的资料,没有资料工业工程师就无从下手解决问题。
(2)人类守旧的观念,拒绝改变,因此工业工程师即无从施展所长。
(3)一件新事物要经过学习的过程,人们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而学习的起步总是比较困难且成效不显著,因此人们即使费力些,也宁可继续使用习惯了的旧方法、旧东西。
这种种的阻力多少削弱了工业工程观念的推广,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企业界未能与已开发国家的企业并驾齐驱的原因之一。虽然工业工程观念早在民国四十二年左右就被介绍到台湾了,迄今,知道工业工程是什么的人并不多的原因也多少受了这些阻力的影响。
如引言中提及,时势潮流使得企业型态变大了,传统的用本能治理的方法势必遭到淘汰,虽说每个人都有治理的本能,但是治理的好或坏、治理人数的多或寡、治理幅度的宽或窄,都会受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如何能用有系统的方法把大规模的工作作得更好、更快,就必须用科学方法来治理,也就必须借重工业工程了。
当然,工业工程师的能力决非万能的,但只要是学有专精的工业工程知识,则其失误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工业工程的做法不是凭直觉,而是依数据来做决定的。同理,如有了工业工程,做错误决策的机会也可减少很多。
八、工业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途径
工业工程是经由下列两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解决与决策(problemsolving%26amp;decisionmaking)
(1)确定问题:先了解问题性质及症结所在。
(2)分析问题:从找资料、记录现况、了解限制条件、探讨问题,以深入问题。
(3)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