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复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6000多字的述评,写的就是以上内容。文章发表以后,校领导非常满意,在读者中也引起一定反响。
需要说及的是,三段式的排列顺序,是可以灵活穿插的。“复旦”一文,就没有把“是什么”放在第一部分,因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非事件性新闻。假如一开头就讲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读者肯定不感兴趣。反之,你先讲“为什么”,即中国为什么必须建一流大学,不建难道不可以吗?先把必要性写清楚了,接下来读者自然就会关心,一流大学有些什么标准,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怎么办”。
以三段式写述评的例子,还有不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曾写过一篇《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说起这篇述评,还有一个故事。当时,我正担任经济日报工交部主任,总编辑老范开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回来,要我们写一篇怎样把国有企业搞活的述评。我绞尽脑汁,成稿一篇,题目叫《怎样把企业搞死》。为什么如此着笔呢?因为,只有搞死一部分企业,才能把大部分企业搞活。文章这个立意,得到老范肯定,但他说题目肯定不行!中央才开会说怎样把企业搞活,你就来一篇怎样把企业搞死,这不是对着干吗?不过不要紧,可以改一个题目。下午,他把我叫去说,国枢,题目已经想好了,就叫《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你看如何?我一听,太棒了!文章发在次日头版头条,在读者中反响很大,因为当时还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
这篇述评,也是三段式:
第一,是什么?主要讲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国企建了很多,整体效益很差。
第二,为什么?为什么整体效益很差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本该淘汰的企业,总是淘汰不了。文章以日常现象作比喻,写道:苗圃中,种了不少小苗,本来长势不错,但到一定程度就没法再生长了,因为树苗太多,非常拥挤!阳光呀、空气呀、水分呀,都不够。怎么办呢?给它增加阳光,夜夜照明,还给它吹风,给它施肥,行不行呢?还是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果断间苗!只有让少数树苗死掉,多数树苗才能成活。自然界如此,企业界不也一样吗?
第三,怎么办?怎么才能让一部分企业死去呢,标准是什么呢?死去的企业财产怎么处置、职工怎么安置呢?文章提出了企业破产和职工的保险安置等问题,这在经济报道中算是提得比较早的。
前不久,看到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写的一篇述评《关注和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文章揭示了我国当前一个很重要的经济趋势,即企业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文章分作三部分。
第一,是什么?当今中国,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利润普遍减少,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一是企业能源成本上升,不可逆转。二是原材料价格上升。三是运输成本上升。四是环境、土地、环保等的投入增加。五是职工工资越来越高,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六是进口原料等价格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