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同志,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次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听了这样的结尾,你是否感到它的余音仍然很长,总感觉在耳边作响。这就是结尾的作用。让你永远记住,“进京赶考”必须“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第三种模式:感叹性结尾。感叹性结尾是在讲话的结尾用特定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抒发真实的思想情感,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来唤醒、融洽大家对某种事物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结尾方法。要说这个结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写得非常精彩。读后印象深刻,永生难忘。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再如,郭沫若1954年3月21日在纪念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先生(《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的悼词(《罗曼•罗兰悼词》一文,《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也是一篇感叹性的结尾。郭沫若以诗人的境界,用诗一样的语言,采用抒情的手法讲述了他对罗曼•罗兰先生的景仰和爱戴,其结尾写得深沉、感人,充满了激情。原文的最后部分是这样写的:“罗曼•罗兰先生,你请安息吧。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定要以你为模范。要象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前进,决不回头;要象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里面生长出来。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更大的更大的胜利。’”
上述结尾之所以写得精彩,是因为作者对事实充分了解,才有对结尾的精心设计和编排,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所述对象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源于他们对知识的广泛积累。不妨阅读一下全文,感触会更加深刻。
第四种模式:自然性结尾。自然性讲话结尾是指讲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论述讲演,事情叙述完了,讲话也就自然地结束了。这种结尾常见于领导人的总结讲话中以及各级、各部门和各个单位的年度工作报告中。讲话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定的,有几个问题就讲几个问题,讲完了也就自然地结束了。比如,胡锦涛同志2009年8月15日《在学习〈****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求实》2009年第6期),采用的就是自然性结尾。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每讲一部分都出现一个“同志们!……。”这种写法显然是提醒人们注意和高度重视。每个“同志们!”的出现,都会增加讲话的气势和力量。讲话的每一个部分都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学习《****文选》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这篇讲话的结尾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性结尾。从第一部分讲到最后一部分,全文结束,非常自然。给人的印象就是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