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因为清香;老年人喜欢白开水,因为可以照见他人。(2004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一杯白开水》)
——写景+叙事,照应题目。
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法。
【例】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写景+写人+叙述+议论,照应题目,引出人物评论文章评论的对象。
3.人物描写法。
【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的绵绵软语中,某丙……
我突然感到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美好的诗意会成为火柴般微弱的亮光,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诗句+诗人形象描写+叙述抒情+摆社会现象+议论,引出论题。
【例】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2005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心弦上的焰火》)
——用示现修辞格描写想象中的动作和事物+“纪念”的论题。
4.场面描写。
【例】“不要!我求求你,不要啊!”披头散发的妇女在哀嚎,天真的娃儿们眼珠里凸出了恐惧。“哈哈……”伴着冷酷无情的笑声,刀光一闪,赤喇喇滚几个新鲜的头颅。和着泥土和暗红的血迹,在地上肆意蔓延……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日本军官翘着胡子,得意地擦干刀上的血,就这样走了!
肃穆。致哀。沉重。然后愤怒地昂头。那一堆堆怨屈的白骨,怎能平静,你一段段掺和着累和血的历史,谁忘得了?
那绝对不是一段可以承受的历史,我们记住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国主义在肆意侮辱我们的姐妹将我们的孩子支离破碎……(2005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12.13,国祭日》)
——场面描写+反问+议论抒情,照应题目,论证论点。
“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
——省略句、非主谓句,层层递进,总写浩劫后的老城惨状,更突出了日本军官的兽性,令读者泪水盈夺眶,怒火中烧,没齿难忘。
“肃穆。致哀。沉重。”
——三个独词句,简短有力,掷地有声。
【说明】场面描写,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目的都在有力论证论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