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新村建设教育交流材料
复讨论,决定不增加群众负担,广辟门路,实行多渠道筹资。一是发动本村群众捐款。建设新农村,群众是主体,群众出资建好自己的家园,是自己及子孙受益的事。要求村干部每户捐款500元以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自愿踊跃捐款,2组个体老板戴术元主动捐资1000元;3组70多岁的老人戴承其,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270元养老钱也捐了出来;1组困难户戴作海,妻子刚做完手术,仍主动捐款300元。通过发动群众捐资,共筹措建设资金8万多元。二是向村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筹集。通过做企业老板和个体工商户工作,共募集资金4万元。三是向本村在外工作人员募捐。通过向在外工作人员发函、主动登门拜访等形式,共筹集到通村公路建设资金近20万元。国家审计署驻长沙办事处一名负责人春节期间回乡探亲,当即表态捐款15万元,现已到位资金5万元。四是盘活资源筹措资金。去年上半年,经过群众同意,他们采取租赁形式,成功拍卖了一处山林,拍卖资金5万元全部用于通村公路建设。
四、着眼未来,拓宽致富路
“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门路”,是该村建设新农村的一大目标,为了解决群众致富的问题,他们积极探索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他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抓增收。通过利用血缘、地缘、人缘“三缘”关系,由外出务工人员中的管理层牵线搭桥,以及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全年输出劳动力450人,创造劳务收入近300万元。另一方面扶持发展工业抓增收。近年来,他们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大抓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先后发展了2家石灰矿,3家石煤矿,3家采石场,1家炭化砖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9家,吸纳剩余劳动力120多人,带富了一方群众。现在全村85%的农户住进了楼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100%,手机用户达到240户,拥有摩托车60余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