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建立起了由市统筹,以县为中心,辐射乡村的劳务输出和培训基地,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三、摸底数,抓宣传
为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数,更好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我们通过走出去发展战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保证用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摸底调查工作,各县(区)利用已搭建起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各乡镇和社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工作。对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富余劳动力情况清、底数明,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提供依据。有的县还派人深入到各村寨,利用会议、广播、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向农村广泛宣传和讲解劳务输出的相关政策和意义。使劳务输出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快捷信息服务。
四、抓培训、促就业
各县(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市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民族舞蹈艺术、保安、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市劳动就业局下属的桑嘎艺术培训中心,与*、*、*、*、*等国家4a级风景区签定培训订单,联合开展以佤文化为主的民族舞蹈艺术培训,学员就业率达95%。为具有民族技艺的农村青年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艺术就业途径。
五、树品牌,促输出
我市充分发挥“临沧保姆、保安和佤文化为主的歌舞表演”的优势,抓品牌战略,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扩大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占有份额,促进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家住*市*茂兰镇的19岁小姑娘郭字英,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市作小保姆,她的雇主是一名有两岁小孩的*市律师。郭字英到*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诸多不适应的困难,学会了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用燃气炉、电饭煲、洗衣机等家政技能服务劳动。她每天能从居住地小区到两公里外的幼儿园接送雇主家的小孩,并能独立到农贸市场买菜,成了一名地道的“*通”。雇主高兴地说:“*籍的小保姆在我们所居住的加拿大花园小区有7-8个。她们纯朴、踏实,雇主用着放心,在小区里口碑很好。希望临沧市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更多年轻、勤劳、有上进心的小姑娘到*打工做保姆。相信以临沧人的质朴和勤劳,在*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市桑嘎艺术团输往*常平的*歌舞表演队伍,自进驻当地隐贤山庄后,每天表演两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他们激情四射的舞蹈表演,陶醉于他们异乡风情和全新的动感体验。该团还先后到江苏、青岛、宁波等地进行慰问演出和旅游宣传促销演出,并向广西桂林的“乐满地”、杭州的“野生动物世界”、*的“世界大观”输送了大批的*舞蹈表演人员,所输出人员供不应求,已成功地为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烟台市中华历史文化园、云南映象剧组等输送了800多名以*为主的少数民族舞蹈演艺人才。目前的司岗里艺术团、桑嘎艺术团、李江平艺术团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