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治理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治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总称,现已受到国内外企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运用,成为企业治理的核心与灵魂。因此,研究和探讨适应我国国情的人本治理理论对于促进国有企业科学治理,进步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人与企业、社会的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情和特色是建立我国人本治理理论的关键
西方人本治理理论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市场经济,条件是完善与成熟的治理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具有健全和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正是基于这种基础和条件,从人的本性以及满足人的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与观念。而我国国有企业所倡导的人本治理背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进步国有企业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对泰罗的科学治理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以及麦格雷戈人的本性理论等进行科学地批判地吸收、鉴戒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职工是国家主人、企业主人为根本。这一治理思想的核心是以职工为中心,突出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职工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企业发展的条件和根本保证,把培养人、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造就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当作企业的长期目标。因此,我国国有企业的人本治理与西方的人本治理在治理的根本目的、治理的主客体确定和治理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西方人本治理理论与实践,固然重视进步人的素质、重视采取各种措施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但始终把人看作“手段”,而不是把人看作“目的”。而我国国有企业在推行人本治理中,坚持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从职工出发,把职工全面发展作为治理主体追求的终纵目标,也就是说,必须把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国有企业人本治理的核心。第二,西方人本治理理论与实践,固然也夸大要调动下属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一定范围内,也答应职工“参与治理”,然而,西方人本治理的终极主体始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产业的司令”只会是资本家阶级。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人与人之间,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不论是在法律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同等的,各级治理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治理经济的“公仆”,治理权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工群众是国家和企业主人,对企业的各级治理者都拥有监视、罢免、选举等权力,这是国有企业人本治理的本质要求、主要内容和根本依托。第三,西方人本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基于员工是“社会人”的熟悉基础上,并对以往过于严格的制度化治理方式一种反思而提出的,从这意义上说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我国相当多的国有企业还没有走完“科学治理”阶段的路程,即在尚未完成制度建设的情况下,提出实施人本治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治理实践中补好制度建设这一课。
社会主义人本治理理论在指导思想上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一届党中心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尤其是在西方人本治理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文化传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和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现实,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形成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本治理理论。
二、优化人本治理的环境,是实现人本治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