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他们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员,掌握了解社情舆情的信息员,协调化解群众矛盾的调解员,沟通密切党群关系的联络员。
(三)领导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化工作的规划指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化建设工作,区委书记酝酿会议,常委会专题听取农村社区化工作方案,研究部署具体任务。区委成立了以郭书记为组长,区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指导组,由民政局长担任组长,抽调区委农办、组织部、综治办、农业局等骨干组成,对农村社区化管理进行全程指导把关。区委书记在自己的蹲点村亲自为该村党员上党课,相继召开了村干部、外来人口、党员、村民代表、企业主代表等各类座谈会,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努力找准农村社区化管理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顺利启动奠定坚实基础。工作组同志重心下移,全程指导帮助街道、村做好方案制定、组织设置、硬件功能建设和舆论宣传等,保证工作质量。为使社区化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委专门邀请了市委政研室、市文明办、市农办、市民政局、市综治办等有关领导、专家,召开了农村社区化管理研讨会,共同探讨问题,破解难题、突破重点,为提升工作层次,确保健康长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调整设置,搭建与社区化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框架。合理的组织体系是社区化管理的关键。我们注重发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在社区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管理作用,建立完善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全体辖区居民为主体、村级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共同创建的社区化组织格局。按照地域和行业不同分布,重新调整设置党支部,组建“新*人党支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夯实组织基础。组建“*村社区共建理事会”,由村级班子主要成员、驻地企事业单位以及有一定威信的村民代表、外来务工人员代表等组成,对社区化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议事、监督,充分挖掘整合共建单位人财物资源,形成共驻共建、共建共享格局。为确保社区化建设运作规范,管理有序,工作到位,设立了“社区工作站”,在村党组织领导和村委会运作下具体实施社区化管理工作。同时,还组建了“新*人管理委员会”,作为在村党组织领导和村委会指导下的管理和服务全体外来务工人员的组织机构,并物色1—2名有威信、能力强的外来人员脱产进入管理委员会从事具体工作。通过组织再造,构建起适应农村实际的新型社区化组织体系。
三、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初步成效
我区农村社区化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但它的积极作用、工作成效正逐步显现。
(一)村民自治实现了拓展和延伸。农村社区化管理,是通过农村社区这个平台,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通过自治、自助、互助,满足群众各方面需求,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着农村社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使村民自治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农村基层民主在新形势下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二)社区化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农村推行社区化管理,以构建具有社区化特色,适应城郊型农村管理的组织网络为重点和切入口,使各系组织的资源得到了有效合理的配置,管理触角进一步延伸。初步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经济合作社为基础,社区工作站为依托,“新*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为补充,运转高效、定位合理的组织体系。
(三)整合了村级管理服务的工作成本。在农村探索试行社区化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村级管理模式,初步理顺了城乡之间、条块之间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尤其是随着公共财政不断倾斜,使社区化管理真正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