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来替代。通过农村社区化管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整合城乡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伸延,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二、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主要做法
在农村推行社区化管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充分结合试点村实际,把城市社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之中,努力构建社区化组织网络,积极创新社区化服务体系,着力营造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区化管理体制。试点工作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构建立体式试点覆盖优质化的社区服务体系。从2009年开始,区委计划用3年时间,由区、镇、村三级投入5000万元,在全区农村建设集村干部办公、便民服务、党员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村民服务中心。在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中,依托村民服务中心的资源,调整功能设置,努力建设一个室内外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群众办事便捷的社区化综合服务中心,较好地满足居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综合治理、便民利民等社区服务功能的发展要求。在功能的设置上,完善了“三站六室两厅两栏两中心”;即党员服务站、社区工作站、志愿服务站,村务(社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综治警务室、城管工作室、卫生计生服务室、新*人党建工作室(管委会办公室),便民服务厅、综合议事厅,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成和完善,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内单位和居民,资源共享的“社区之家”雏形初步形成。在建好硬件的同时,我们着力把服务网络延伸到辖区,努力实现服务全覆盖。在职介服务方面,建立社区职介所,进一步规范失业登记、职业推介、就业跟踪、权利维护等制度,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在综治服务方面,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增加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建立综治警务室,提高辖区治安防范能力。在文教卫服务方面,围绕建好“十五分钟文体活动服务圈”,建立业余文体队伍,深入开展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新型人际关系;依托社区培训学校等阵地,开设各类居民教育培训项目,切实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建立“十五分钟卫生计生服务圈”,完善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提高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生殖健康、计生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救助保障服务方面,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孤寡老人“五保”制度,探索建立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和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作。在便民服务方面,全面延伸了区21890服务职能,开展便民利民的市场化服务,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公司,组建居民专业家政服务队伍,采取市场化服务的方式,使社区化服务真正形成体系和网络。
(二)抓住根本,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在进一步加强村“三套班子”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整合现有村干部资源,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按辖区人口500—800:1比例,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区、街道二级财政按每名社工3万元进行补助。对专职社工实行定岗定责定人,按分片包干,条块结合原则,明确社工在片区内治安、社保、救助、计生、卫生、文化、教育等工作任务,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对辖区内社会管理全覆盖目标。在工作要求上,引入城市社区社工对包片区“一口清”工作方式,即社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工作要求“一口清”,对片区住户基本情况、依靠对象、重点服务对象“一口清”,同时通过制定社工管理办法、社工考核评估标准,提高社工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