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交流材料 >> 正文
女工交流材料

nbsp;  一是加大源头参与力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女教职工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女教职工维权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提高女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水平,争取主动,做好源头参与,发挥女教职工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学校凡出台涉及到女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时,都要充分听取女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切实落实好女教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是做好困难女教职工的帮扶工作。近年来,我委从关心和帮助女教职工的身心和生活出发,认真做好困难女教职工生活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困难女教职工档案,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女教职工帮扶工作和组织管理。探索建立帮扶解困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六必访”制度:即教职工生病住院时必访;教职工婚喜生育时必访;教职工工作闹情绪,思想波动较大时必访;教职工遇危难急事时必访;教职工家庭有矛盾必访;教职工获市级以上教学、科研重大成果奖励时必访,使慰问走访经常化、制度化,努力为女教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活动,着力提高女教职工的生活质量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局机关和局属学校每年都举办各种女教职工身心健康的讲座,组织开展适应女教职工特点的健身活动,利用“三、八”节、母亲节、儿童节、教师节、元旦、春节等,积极开展贴近女教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市教育工会*年举办了全市女职工健身操比赛;*举办了全市 “红烛杯”文艺汇演;*年举办了“维克多杯”羽毛球比赛;*年举办了首届教职工篮球友谊赛。淮北一中成立女教职工健美操协会定期举办舞蹈艺术、瑜伽艺术等文化沙龙活动;淮北一中女子羽毛球队和工业学校女排球队经常组队参加全省和皖北片的教职工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各基层学校普遍开展了为女教师送生日祝福活动。通过组织女教职工参加全市教职工健康系列活动,组织登山比赛、健身操比赛等,不仅活跃了女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女教职工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女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维护女职工享有健康和健康保障的权利,不断提高女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近年来,我们根据女教职工身心的特点,积极引导女教职工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努力提高女教职工的幸福指数。各校对女教职工的婚假、产假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休息时间,产假五个月,产期发放100%工资,女教师怀孕期间尽量安排轻松工作。各单位每年开展一次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女工委员会为广大女职工办理防癌保险、平安互助意外保险。利用工会各类活动场所,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女职工健康意识,增强身体素质。
     五、强化规范、创新意识,全面加强女职工委员会自身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女职委(妇委会)工作规范化建设。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积极促进事业单位编外女职工入会问题的解决,达到了女职工入会率100%。认真落实《女职工委员会工作条例》,坚持女教职工委员会与工会委员会同时建立,同时换届,女工工作计划和活动经费列入同级工会工作总体部署和预算;规定在教代会中女代表的比例应与女教职工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相适应,充分发挥教代会女代表和女教职工组织的代表和维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女工经验介绍
       学校作风整顿交流材料
       平安乡镇创建经验发言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经验交流
       工商局执法管理交流
       共青团党建带团建设交流材料
       学校财政管理交流材料
       民政局规划建设交流
       民政干部作风建设交流
       县委反腐倡廉宣教交流材料
     
    庆国庆颂祖国演讲比赛演说稿四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
    机关作风整顿动员会讲话
    百年孤独有感
    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
    区半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小结
    新农村建设研讨班暨重点督查汇报…
    对深化创建文明机关活动调查与思…
    中学学校运动会队列解说词
    人力资源推进会经验交流发言
    市委学习组召开交流会
    中央企业洽谈交流会召开
    市委在新区召开交流会
    市委读书会暨交流会结束
    东亚经济交流机构开幕式讲话
    科技合作交流座谈大会讲话
    推进援疆工作加强交流务虚会
    领导出席东亚经济交流会议并
    亲子教育交流对话我与丢丢同
    财政局先进性教育交流材料
    交流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