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交流材料 >> 正文
女工交流材料

   四是以提高家庭成员文艺素养为着力点,精心打造家庭文化品牌。结合教育系统人才济济的优势,配合市妇联做实淮北市“欢乐一家亲”和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才艺家庭的选送工作。在举办“欢乐一家亲”活动过程中,发现一批才艺家庭,组织人员对他们的才艺进行再挖掘,对节目进行策划、编排,向央视“神州大舞台”栏目推荐。近年来,我市共推荐18户,其中8户家庭获得优胜奖,为促进淮北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创设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女教职工“建功立业工程”和“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一是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为广大教师搭建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平台。近年来,淮北市教育工会女工委员会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深入开展 “好书我推荐,读书伴我行”、 “创新创效,岗位建功”、“岗位联动,姐妹牵手”等主题活动活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建功立业活动,提高女教职工的参与率,组织女教职工教育技能比武、岗位练兵、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有效的提升了女教职工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和岗位技能,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淮北市教育局每年都精心组织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广大教师尤其青年教师搭建干创业、争先创优的平台。据统计,20*年以来,我局先后有14位教师在全省、全国优质课大赛中夺魁,其中,女教师占到60%以上。20*年,我市西园中学的郭丽莉老师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打破了我市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的“零”纪录;此后,胡晓蕾、王磊、李丽、芈玲等先后在全国优质课大赛中捧回头奖,充分展示了我市女教师的时代风采。
     二是开展学习型女工委(小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女教职工队伍素质。结合教育实际,各单位把争创活动纳入工会岗位目标考核的范畴,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与争做知识型职工结合,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相结合。通过争创活动,倡导敬业奉献、无私奉献,引导女职工岗位建功、岗位成才。为提升女职工素质,以女性素养学堂、月末女子学校、妇女思想文化示范点为阵地,开办 “女性讲坛”,定期举办法律、礼仪、健康等培训班,为女教职工素质提升提供平台,创造条件,搞好服务,把广大女教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凝聚到我市教育发展事业上来,在教育岗位上展现巾帼风采,再创业绩,再立新功。
     三是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表彰激励机制,认真培养、宣传女教职工中的先进组织和个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女教职工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展示女教职工建功立业风采,充分发挥模范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女职工争做“智慧的女性、发展的女性、创新的女性”,推动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女劳模、女先进典型。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先后涌现出34位省、市级教坛新星;50名市级以上的女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市级优秀女教师50人;18位省市级女劳动模范。其中,郭丽莉被评为“江淮十佳优秀女青年”;*年当选为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成为本次党代会最年轻的党代表;胡晓蕾、屈凤侠等荣获全国外语教师园丁奖,胡晓蕾荣获“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三、贯彻“主动、科学依法维权”的维权观,切实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女工经验介绍
       学校作风整顿交流材料
       平安乡镇创建经验发言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经验交流
       工商局执法管理交流
       共青团党建带团建设交流材料
       学校财政管理交流材料
       民政局规划建设交流
       民政干部作风建设交流
       县委反腐倡廉宣教交流材料
     
    庆国庆颂祖国演讲比赛演说稿四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
    机关作风整顿动员会讲话
    百年孤独有感
    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
    区半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小结
    新农村建设研讨班暨重点督查汇报…
    对深化创建文明机关活动调查与思…
    中学学校运动会队列解说词
    人力资源推进会经验交流发言
    市委学习组召开交流会
    中央企业洽谈交流会召开
    市委在新区召开交流会
    市委读书会暨交流会结束
    东亚经济交流机构开幕式讲话
    科技合作交流座谈大会讲话
    推进援疆工作加强交流务虚会
    领导出席东亚经济交流会议并
    亲子教育交流对话我与丢丢同
    财政局先进性教育交流材料
    交流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