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力。在此基础上,切实推动“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建立各级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九江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根据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九江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坚持践行“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理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俯首为民办事,贴心为民解难,在打理民情、民声、民事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标准,把握社会脉搏,服务发展要求。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抓住发展的主要民情的同时,我们广泛听取、汇集各方意见,对其中突出的民情问题,竭力予以解决。一是紧贴市情,打造城市新区。根据近几年城市发展步伐放慢、出行难凸显的市情,跳出老城建新城,即跳出浔阳古城建设八里湖新区,推进城市中心城区建设重心由“两湖(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过去的一年,城建力度空前加大,城建项目高效推进,8个月内先后启动三批次十大重点工程,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投入规模突破50亿元,超过前五年的总和,城市框架拓展一倍,使“浔阳古城、生态新区”双城合璧、相得益彰。二是紧贴企情,推进国企改革。到 年底,全市未改制国有工业企业共需改制成本大约41亿元,而且每拖延一年要增加约3亿元的人员费用支出。 年,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全省率先破局,采取“建立政府融资平台、打捆企业资产融资、全面置换职工身份、处置资产还债重组”的办法,全市126户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职工7.7万人,安置率达95.9%;市属34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完成职工身份置换,近3万职工“三金”得到落实。三是紧贴民情,解决遗留问题。
年,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对中心城区近20年来的商品房开发和单位建房涉及国有土地和房屋登记发证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清查和处理,实事求是地统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截止目前为止,累计受理项目620个,共涉及719栋房屋、建筑面积约187万平方米、居民约2万户;已发土地证1.9万本,土地面积43.8万平方米;已发房产证6092本,建筑面积74.2万平方米。这一民生实事大大提升了九江市民的“幸福指数”。四是紧贴舆情,治理发展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环境、市场环境、人居环境,下定决心进行整治。出台“从政九条”,治庸惩腐,整治“官场”,解决少数领导干部不思进取、不守规矩、行政不作为等问题。用三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行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在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七个方面查处一批案件。着力整治鞭炮声、麻将声“两声”扰民、“乱停乱放乱摆”现象,倡导文明生活,打造宜居人居环境,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城市。
2、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做大民生实事,保障群众需求。对关乎民生的事,做到尽力而为。对民生工程事项,努力做到项目上不打折扣,只多不少;投入上不讲困难,只增不减,进度上不讲条件,只快不慢。一是尽最大的力量改善民生。紧紧围绕省政府“民生工程”责任状的总体目标,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全省排位整体前移。在此基础上,我们自我加压,把人民盼求、发展需求和政府力所能及的民生实事选出来,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承诺,列出责任人和时间表,将每件实事都落实到分管领导、分管战绩和责任部门,力争将这些事项办成、做实、干好。 年,在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60项民生工程指标的同时,市政府增加了33项为民实事。 年,在省民生工程8大项54件的基础上,市本级又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