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该镇采取农民适合什么技术就送什么技术,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什么形式适合就搞什么形式等灵活多样的送技术入户入棚办法,搞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农忙季节,技术人员就进入大棚指导,遇到共性问题,就将大棚户集中到一起,现场讲解、指导、示范。对个性问题,实行个别对待,专题解决。农业局技术人员将大棚管理的技术关键环节装订成册发给广大农民,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通过技术人员的培训,广大农民重视技术,学技术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很多农民自费订阅科技书刊,边学边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农民已达到了专业水平。通过狠抓技术环节,技术指导到位, 生产的黄瓜品质好、口感好、瓜条直、质量好,比外地黄瓜每公斤多卖0.15元,每个棚多增加收入3000—4000元。为了实现大棚茬口的有效衔接,该镇还推广了夏季西红柿生产项目, 年该镇尝试生产了250个大棚,效益很好,每个棚多收入4000多元, 年推广了400个大棚西红柿,实现了大棚的周年利用,周年生产,提高了大棚的产出效益。今年,该镇计划推广600多个大棚、1000亩冷棚夏季西红柿生产,现在已有10多个客户预定了产品,每公斤西红柿预定价格已达到了1.60元。
四、抓机遇,加快大棚发展
该镇紧紧抓住春节前后,农户家庭成员比较齐全的有利契机,深入到各村进行宣传发动,利用身边典型进行引导示范,抓住春旱不能播种的时机,积极组织农民调地建棚。特别是去年突如其来的非典,造成农民工大量返乡。 镇党委、政府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发展。在对返乡民工体检隔离15天后,就动员他们投入到大棚建设中。对返乡农民工手中有钱的,镇干部就动员他们建棚;对返乡农民工有建筑技术的,就组织他们搞大棚施工,一方面为建棚户加快了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增加了劳务收入,做到了一举双得。 年全镇新建大棚719个中,有90%都是在非典时期建的。可以说, 镇将不利形势转变为有利的机遇,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大棚建设,减少了秋季建棚的压力和棚室提温缓慢的影响,能够使广大建棚户都有一个好收入。
镇的设施菜建设,不仅致富了农民,也为全县推动大棚建设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使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也从他们的工作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建棚必须有规模。
有规模就有效益,规模够了,客户也值得来一次,满足购货要求。客户一多,效益就好,从而调动了农民建棚积极性,促进了规模的再扩大。规模和客户实现了互相促进,同步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服务至关重要。
大棚建设中的土地调整、水利配套、电力设施等问题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但不是表面上开几个会就算是服务了,而要实实在在,直接面对农户,特别有的农民,当面答应的事,背后几个人一串,又变卦了,针对这种现象, 镇的镇干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直到做通为止。所以,服务需要韧劲,不能见困难就放手,见硬就回。
三是必须抓住销售的主动权。
销售环节决不可忽视,销售是否顺利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 镇就是抓住了销售的主动权,建了市场,引来了客户,农民手中的蔬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不仅调动了积极性,也减少了工作的被动。
四是必须抓典型示范。
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不如农民亲眼一见。郑杖子村农民刘立丰爷四个建了5个大棚,3年收入了36万元,而且黄瓜上市高峰期中的一天最多卖4700多元,相当于农民一年的收入。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