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座落于 、 、 交汇处,土地总面积2 平方公里共有32469人,该镇工业企业很少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 镇设施菜建立发展在短短的4年期间里,超过了全县其他乡镇成为全县设施菜第一大镇,并且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参观学习的典范,主要是取决于该镇掌握了产业发展的关键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一、建市场,抓住销售龙头
棚建起来了,农民最担心销售问题,蔬菜销售出去了,农民心里就有了底,就有了积极性。 年,该镇采取项目资金、抵押贷款、干部集资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市场建起来后,为吸引客户,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组织人员到附近的凌源市场,通过疏通关系,寻找客户。一方面继续加大招商力度,采取异地寻商、市场招商、优惠联商等办法,从 、 、 、 等地吸引来大小客户50多户,经过几年的经营运作,市场交易数量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市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用于办公、交易、贮藏等房间60多间。今年,再计划征地20亩,扩建、新建保鲜库1000立方米。为了保护客户,规范管理,该镇又在市场设立了工商管理、治安管理办公室,维护市场的正常交易,打击欺行霸市行为。良好的市场秩序,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力,增加了菜农进市交易的积极性,在黄瓜上市的季节进入市场交易平均每公斤多卖0.10—0.20元,比凌源市场每公斤高出0.10—0.20元。市场的建立,销售范围的扩大,使农民的菜卖上了好价钱。同时,镇政府每年还能收取市场租赁费12万元,缓解了财政经费紧张的局面,实现了菜农、市场、客户、镇财政的“多赢”。
二、搞服务,解决生产难题
改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力度,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办不了的事情,是该镇发展设施产业一个重要举措。该镇一班人马,分成六个工作组,分工包片,以服务为主导,直接入户做工作,了解和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推动了日光温室大棚建设。一是多形式调整土地,解决土地散的问题。该镇采取三种方式,统一调整大棚用地。第一种是征得80%以上农民同意,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第二种是户与户之间自行协商调整;第三种是以粮补地、定价租赁、级差找补等形式调整。对自己不建棚又不把土地调给别人建棚的个别户实行乡镇干部、亲戚、朋友包户包人做工作,一天不行二天,二天不行三天,直到做通为止。对有前科的人及钉子户,责成镇直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思想工作力度。同时,实行抓重点村,带其它村的办法,农民看到其它村都调地建棚,赚了钱,增强了调整土地的积极性,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二是协调解决贷款,解决资金制约问题。镇政府出面进行协调信用社给予建棚户一定数量的贷款支持,最高户得到了6000元,对缺资金而又有贷款,信用社不再给予贷款支持的困难户,镇村干部主动为其担保借贷款。全镇有10多名镇、村干部为农户担保贷款40多万元。其中,镇长 、 村支部书记 分别为困难群众抵押担保借贷款4万元、2.3万元。仅 年信用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80多万元,贴息贷款375.9万元,镇、村干部担保贷款40多万元。三是协调服务,解决群众不好办、办不了的问题。在大棚建设中,建棚户需要木杆的,镇政府协调林业部门优先设计、审批,对树遮荫问题,由林业部门现场设计,发放砍伐证;对大棚用水用电,协调水务、电力等部门给予支持。通过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得到了农民认可,密切了干群关系,还调动了农民的纳税积极性,特别是在镇干部到村户收取农业税时,农民交税非常主动。
三、抓技术,提高大棚效益
在抓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