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北京,我还爬过长城呢,好壮观。”
“舒,你去哪里?”同桌小可突然问我。
我抬起头,发现几十双眼睛满怀期待地看着我。我低下头,十分随便但声音很小地说:“我……我去过台湾。”
“哇,好棒,那一定很好玩吧?”
我笑了笑,看见小桐直直地盯着我,好像要把我看穿。我脸红了,突然冲出教室,外面正在下雨。
9月3日 星期三 阴
今天,班上开了一个以“真”为主题的班会。当我看到黑板上“学做真人”几个大字的时候,心轻轻震动了一下,我看着小桐,她也在注视着我,我很快低下头去,脸红了。
老师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突然问我:“张舒,你对这‘真’有啥想法?”
“——没——没有。”我摇摇头,声音有点颤抖。
外面的天阴沉沉的,我心里很烦闷。
9月5日 星期五 雨
今天下雨,我没带伞,小桐打着伞,跟我一起走。
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我偷偷看着小桐。她终于开口了:“你觉得累吗?”
“累?”
“如果人老是生活在虚伪中,就会觉得很累。其实,人生活在真诚中,就很快乐,没有负担,你愿意一辈子与虚伪做伴吗?”
到家了,我看着小桐,好像明白了什么。
晚上,我想了很多……
9月8日 星期一 晴
今天老师要收暑假日记。同桌小可看了我的日记说:“你不是去台湾了吗?为什么日记里没有写?”
“因为……因为我真的没有去啊!”我终于下定决心说出了真话。
看着窗外,雨过天晴,阳光灿烂,我有一种从未经验过的轻松……
[点评]
这组日记写的是“我”因随意编造一句谎言后,经过邻居“小桐”点化,终于下决心说出真话的过程。由于是一组日记,作者注意到一组(四篇)日记之间内容的连贯性,且紧扣一个明确的中心——要讲真话,学做真人。第一则日记中写“小桐直直盯着我”,第二则日记中写小桐“也在注视着我”,这不是闲笔。此时无声胜有声,为“我”敢于承认撒谎错误作了铺垫。
尤其是第三则日记中小桐说的那段话,也是惟一的语言描写(对小桐来说),但落地有声,是促使“我”弃假求真的关键所在,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另外,每则日记中精练的景物描写,对表现“我”的心理活动也有陪衬作用,寓情于景,情景相谐。
中学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