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我们家,是很忙碌的,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医生,早出晚归;爸爸的亲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做生意,同样白天不见人影;爷爷每天都去叔叔那儿帮忙,我每天还要上零碎的补习班,所以每天,只有妹妹陪着奶奶在家中。
奶奶需要干的活非常多,不仅要为我们做好早、中、晚餐,还要打扫卫生。出太阳了,还要帮我和叔叔家晾晒衣服;下雨了,又要帮我们两家收回衣服。(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而妹妹年幼无知,根本就帮不了什么忙。
前几天,我动了手术,脑袋上绷了个绷带,只能呆在家里写作业。“来,吃个苹果吧!我来削。”客厅里响起了奶奶亲切和蔼的声音。“嗯,好。”我轻轻地道着。我望着窗外的天空,突然,我心头莫名一紧,急扭过头,糟糕!奶奶不小心把手割着了,鲜血直流。可我只能呆在那儿,无能为力。奶奶只是擦了点消毒液,用个简简单单的创口贴堵住了伤口,可血似乎要和奶奶对着干,把创口贴都浸透了,我急了,说:“奶奶,您别削了,快换个创口贴啊!”“这怎么行呢?割破手指小事一桩。”奶奶说完便换了个创口贴继续削了起来。血,慢慢地止住了。
当奶奶忍着疼痛将这个苹果给我时,我拼命忍住漫上眼眶的泪水,接过苹果,转过身,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这个苹果不像往常一样甜,他是苦的、咸的。
奶奶是为了我,手指头才被割破的。
我有一个爱我的好奶奶,我很幸福。
【写作指导:写作应要有自己的个性】
某所小学就读四年级的一亲戚的孩子,拿着作文题《平凡的感动》让我指导。我告诉他,生活就是作文,只要把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他认为令人感动又平凡的事写下来,尽管在别人眼里是不起眼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就是好文章了。他问我是否可以以母爱为题材,我欣然赞同。
翌日,孩子忧心地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作文没有得“优”,而且要重写。问其原因,他说老师叫他别写“母爱”,要写清洁工,只要写了清洁工基本上就能得“优”。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一时语塞。
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老师们总喜欢把一些莫名其妙的“写作原则”、条条框框和自以为科学实际上臆想的“训练系列”,以及陈腐而又花哨的“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然后去束缚他们的手脚、嘴巴和大脑,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失落了个性。于是,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他们对本应抒发情感的作文也散失了兴趣。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因此高耗低效。
殊不知,作文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因而,作文教学的第一原则便是:想什么就能说什么,说什么就能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成年人有生命的感受和视角,孩子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不同于我们成人的体验,那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理解和感受,他们有权力表达。如果我们不允许学生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而要求他们去写一些人云亦云,按照老师的喜好和要求说话,久而久之,他们便丢失了自己的个性,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