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8年,我已经是一位科学家了。而世界人口已经达到134亿人口了,再过几年,世界上就会容不下更多人类了。
各个科学家们都希望人类可以移居,2948年的4月19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在研究一种种子,让这种种子能够在没有氧气。各种温度等条件的地方生存,因为人是不能没有氧气的,可是,他们都知道,树木没有了空气就会枯萎,所以有很多科学家都失去了信心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在2949年的10月1日,在这一次的国庆节有着不一样的事情要宣布。
只见国家主席和各个领导讲完话后,又上去了一个人。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好朋友q博士。一见是他我就知道他又有一项惊天动地的大发明要宣布。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呀。
他这次的发明竟然是不需要氧气和可以适应各种温度的花草树木,说我们人类到其他星球上生存有了希望。
全场大声欢呼起来。
此时我的心情是激动不已呀!想到我们人类终于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去光顾,我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些光明。
在以后的7天里我们在大量的克隆这些种子,总共克隆了有68亿颗种子了按计算两个人一起用一棵树已经差不多了。
在10月29日,人造飞船上都是这些种子,他们准备把这些种子洒向火星。水星这两颗星球上。
在10点34分飞船准备发射了,现在已经在倒计时了10、9、8、7、6、4……“发射”在这艘飞船上寄托着134亿人的希望!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中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很多同学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
我认为,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从积累材料和训练表达这两方面入手。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同学们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阅读与摘记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同学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本语文书,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有阅读的条件,同学们可在图书室借书,也可以自己订课外书,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于一本好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而我校的读书笔记,这个时候是最能派上用场的了。
二、观察与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同学们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